锤炼过硬本领:组工干部提升自身素质能力的实践路径

组工干部作为管干部的干部、管党员的党员,自身素质能力直接关系到组织工作的质量与成效。要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组工尖兵,需在“学、实、廉”三个维度下真功、下苦功,摒弃虚功、力戒空谈。

在“学”上求深,筑牢履职之基。组织工作政策性强、业务性严,绝非“照本宣科”就能胜任。组工干部不能满足于“知道”,更要追求“精通”。要把政策文件当成“案头书”,不仅通读原文,更要琢磨背后的逻辑——比如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中“事业为上、以事择人”的原则,如何在不同岗位选配中落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标准,怎样结合不同领域(农村、社区、企业)的实际灵活执行。同时,要跳出“组织口”看工作,主动学习经济、法律、社会治理等领域知识,比如了解乡村振兴的产业需求,才能更精准地为乡镇选配懂产业、善治理的干部;熟悉新业态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指导“两新”组织党建。这种学习不是“一阵风”,而是融入日常的习惯,让知识储备始终跟得上组织工作的新要求。

在“实”上发力,练就干事之能。组织工作最怕“纸上谈兵”,群众看组工干部,最终看的是“干得怎么样”。考察干部不能只听汇报、看材料,要多走“田间路”“车间道”,在农户家中听口碑,在项目一线看实绩——比如判断一名乡镇干部是否称职,不仅要看他汇报的“数字”,更要看看他包联的村是否通了产业路、村民的收入是否真增长。推进基层党建不能只搞“挂牌上墙”,要沉到支部看组织生活是否真开展、党员作用是否真发挥,比如社区党组织是否能及时解决老人“吃饭难”“办事难”的问题,企业党组织是否能在技术攻关中凝聚党员力量。面对复杂问题时,更要敢于“啃硬骨头”,比如破解“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难题,不能怕得罪人,要依据实绩和制度,客观公正提出调整建议,让“干得好”的有奔头,“干得差”的有压力。

在“廉”上立心,守住立身之本。组工干部手握“选人用人”的话语权,容易成为别有用心之人“围猎”的对象,必须把“廉洁”刻进骨子里。要分清“公”与“私”的界限,比如面对熟人说情、朋友推荐,不能凭“人情”定标准,要始终以岗位需求、干部实绩为依据,不搞“特殊照顾”;在经费使用、项目安排上,严格按制度办事,不打“擦边球”。更要管好“小事小节”,比如不接受可能影响公正履职的宴请,不泄露考察干部的敏感信息,不利用工作便利为家人朋友谋私利。只有自身行得正、坐得端,才能在选拔干部时守住“公平公正”的底线,在推进党建时赢得群众的信任,让“组工干部”的身份始终经得起检验。

组工干部提升素质能力,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以“学”强基、以“实”砺能、以“廉”立身,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中锤炼自己,才能真正成为组织放心、干部信任、群众认可的过硬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