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看似静默无语,正如大海的沉浸凝噎一样,只要你用心去聆听,其中的每一个声响,抑或是某一种姿态,都是自然向人类以他们独有的方式诉说的一种语言,或者是一种默默暗示着的昭示。也许,这就是老子所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道至简,大雅于凡。”
卸任班主任以来,尤其是在学生上课期间而我没有课的时候,常常会来到四楼的一端静听自然之声,默看树木之态。这是日复一日循环反复的上班期间的心灵与精神小憩的时光,正如忙碌中需要自我放松,生活之道在于“一张一弛,张弛有度”。在现代熙熙攘攘逐名逐利的忙碌生活中,人需要适时停下脚步一样,才能让精神之光照进生活。正如时下那句话:“万物都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如学生在随笔中《登山》中写的:“或许登顶是我们每个人人生的目标,却因为这错过了沿途的风景,很多时候,我们也可以放慢脚步,慢一点,多看看四周的风景。”确实却是,尤其是马不停蹄的快节奏下的现代人,生活的忙碌,已经把我们生活的真正最终目——追求并获得幸福给全然忘得一干二净了。
在这个靠近校园绿树成群,娇翠欲滴的绿色世界。尤其是我深处四楼位置,与绿树梢头几乎平行,不用举头天空,就可以对整片不大的绿树一览无余,这是自然给我视觉上的盛宴;而在树木枝叶之间的各种鸟类的多重奏,那是它在听觉上的一场音乐会。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苏轼在《赤壁赋》中的“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种自然的天籁与天工,是心灵与精神的一次难得的洗礼。
听着听着,一阵鸟儿的叫声,穿越阴暗繁琐的生活障碍进入耳膜,如丘比特之爱神之箭射中了我无聊的心灵,顿时激起了我心海一阵阵涟漪。“啾啾~”树木深处不知从何处传来,是那样脆响空灵。“嘤嘤”的细小但清脆动听,像在伙伴耳旁的窃窃私语,若有若无。“唧唧,唧唧~”的双声乐,还有那带着孤独而可怜味的“唧~唧~”时响时停的单音节声乐,在你冷不禁地,“扑棱”一声,鸟儿从树林枝丫深处冲天而去,动作之敏捷轻巧,也让人感受到轻灵愉悦。“吱吱~”,“唧唧~”“啾啾~”,一时齐鸣,尤其是到了傍晚时分,似乎所有鸟儿召集到一起进行家庭聚会一样,声响之洪亮,顿时让这一角落热闹非凡。此时此景,不禁让人想到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情景,是那样的空灵曼妙,心灵是如此的澄澈纯净。那悦耳动听的鸟鸣,那愉悦飞翔的轻盈,那小巧可爱的身姿,如一阵阵清凉的流水,或是一张柔软丝滑质感的丝绸,甚至是宛若一个初生婴儿惹人怜爱的身形,温婉滋润和平地袭过心灵,无意间触及了隐藏平日繁琐人间生活的细密深隐的精神,是那样的美妙。那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灵动时光和心魂享受。暑假曾经到肇庆星湖公园旅游,那宛若原始森林的高大茂密的杨树林中,森林树木下面是湖面一片,静听那空灵的鸟鸣,在人烟稀少万籁俱寂的林中,那种鸟鸣的清脆灵动悦耳,真是让人心魂经历雨后洗礼般的精神沐浴,不仅是景色的怡人,更是鸟鸣的灵动与生气,让人如临人间仙境。写到这里,突然想到,原来,在物欲横流,繁复交际的生活之中,庸俗、面具、尘埃等世俗之身心的久附,已经使我们的心灵麻木与迟钝,而这与大自然声乐的悄然相遇,使我再次找回了人性本然的属性——回归自然,清理心灵之污垢。
那触目皆是的绿色,在视力所及之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翠绿。而是由东往西,依次呈现翠绿、嫩绿、嫩黄三种成色。这不是正应验了那句“向阳花木易为春”吗?靠向东面的这一堆绿色,是娇翠欲滴的老绿,在足够的阳光的照射和滋养下,它们的光照足,光合强烈,颜色自然浓郁深绿;而往后的另一片树木,却似有受阳光的歧视,所给的营养也残缺,像人的营养不够面黄肌瘦,双目无神;西面的便更似遭受继母虐待凌辱过一般,好像还停留在深秋中,黄色中未带一点绿意,是典型的寒苦的光景岁月中的饥肠辘辘的孩子。这样的层次,还有树木从树梢到中间枝丫再到树木底端的枝叶的绿意成色的展示,这难道不是自然界普遍的一种默然状态的语言吗?其实,最无私的阳光,也有它本身的不公平的时候,何况我们人类呢?所谓公平,不过是凭你本身的所有与你奋力争取到最大最好的成就,在这个方面,自然与人类社会并无二致。
声色,是人间耳濡目染时刻浸润之物。然而,在俗世与自然,确实截然不同,俗世让人沉迷,自然却令人清醒。文明社会的我们,从原始自然中走来,由于“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忘记初心,是如今的我们远离幸福的根源。所以,适时停下脚步,返璞归真,听听自然之语,找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