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堂日话】160107
每日一话,是为日话
什么地方人爱吃什么地方饭,这完全是由千百年来的历史地理和气候因素所决定的,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个道理。你生长在了那片土地上就注定了你的味蕾无论走到哪里尝遍百味还是忘不了那无可取代的家乡味道。身处异乡的人们能够找到一家老家的或是无限接近老家味道的小馆就是给自己的胃和埋在胃里深处那份情感的最好犒劳。
小区南门外有一家小店名曰“赵家小馆”,它的引人注目之处首先来自于它的招牌,蓝灰色的底板,设计过的字体,让人路过时不由得多看两眼,并且注意到放在它门外灯箱广告上的几个字——一间有妈妈味道的小馆,这更加激起了我去探个究竟的雄心,因为它本就是一家面馆,还是西北面馆,这让出门在外的我实在垂涎欲滴。终于,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带着一阵风尘,仆仆地跨进它的小玻璃门,里面果然与以往去过的面馆不同,简直就是个小清新啊!临街的是大大的落地玻璃窗,靠放着一座白色的器物架,上面错落摆放着几株绿植和几本杂志,两边的白墙上一面挂着两幅略显朴拙的水粉画,一面挂着几副一位青年女子和几位明星的合影,四五张桌子静静地坐在角落,进屋正面隔着一排玻璃橱窗后就是逼仄的后厨,店内的一张海报也吸引了我的眼睛——那位照片上的青年女子正挽起衣袖在后厨的案板上擀面。长着高原红面庞的中年妇女和同样有着高原红的年轻小伙热情地接待了我,很显然,生意不是很火,他们热情地问我吃什么面,却不像油嘴滑舌的应侍那般热烈推荐,听着妇女是很不标准的普通话再看看菜单上的文字,我知道他们是从甘肃天水来的。短暂地等候,一碗色香俱在的臊子干拌面摆到我面前,面瘾发作的我一口不停地吃了个底朝天,期间配上几爿蒜瓣,最后再来一碗面汤,那就功德圆满了。和他们聊天时得知这是母子俩,这是一家名副其实的妈妈味小馆,妈妈每天晨起手工擀面,那一揉一搓之间凝聚着对这个小家的爱。儿子十八岁,不再对学业感兴趣,却学得了一手烂臊子的技艺,虽比起我们岐山的臊子还风格迥异,但手擀面特有的粗糙以及那回味无穷的嚼劲配以臊子的风味,让每一个西北人都欲罢不能。后来又去过一次,得知母女子四人来北京开馆子有一段时间了,这家店去年年初开门,起初生意好得不得了,每天竟可以赚过万元,后来就慢慢地冷下来了,以至于每次路过这里都发现里面空荡荡的,母子二人坐在桌前聊天看书,当经纪人的大女儿也从未露面,这个寒冬,妈妈的味道也遇到了坎儿。
美好的事物似乎总是来的慢走得快,前天路过这家店,突然发现里面已经人去屋空,门口贴着数张“出租门脸”的联系电话,他们是突然遇到什么这样匆匆地关张,或许是积蓄了很久的原因,房租太高,生意不景气,家中变故,太多的原因,仅仅一个就可能成为让他们出走的理由。隔着门看看那个灯箱,“一间有妈妈味道的小馆”还历历在目,而妈妈的味道已经不属于这里了,我这个暂居京城的异乡人想要找回这难得的妈妈味道也就此断线。我知道,一碗重庆小面永远俘获不了我的胃。
今天就说到这里,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