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偏关县城东北方向行约20公里,是水泉堡乡。在村边公路下车,立即被山峦上的烽火台所吸引。村庄位于川道的一面斜坡上,黄土墙将每个院子充分掩蔽起来。山势平缓却不失雄浑,长城就沿着山脊蜿蜒曲折,猜想这里古时肯定是个关口。
一方水泥碑作为修路的纪念,落单在公路边,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的遗物,上面有“祝某某某万寿无疆”等字样。
同伴因体力问题,不愿意陪我登山走上长城,我只好作罢,远观,也许才能领会长城的雄伟。
关于长城的记忆,来自“不到长城非好汉”一语。小学老师没有介绍长城是什么,我天真地以为,长城可能就是把城市建在山上,并长达万里,从而对祖宗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年龄渐长,知道长城是堵墙,是军事防御工事,可抵挡外族入侵。
想想家乡人筑院墙、盖新房之艰辛,知道万里长城非一日之工可就,其耗费的材料和人力,至少能盖千万间广厦,何苦在山脊上造城墙呢。
长城的大规模建设,始于战国时期。七雄之间,相邻国境均筑有长城,秦统一后,将中原地带的六国长城悉数拆毁,仅保留北方的长城,并将其初步连接在一起。于是,长城也成为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部落的分界线。时过境迁,现在能够保留下来较完整的长城,只能追溯到明代。
水泉堡这里的长城,是明代还是秦代,我没有去研究。因为城墙上的砖块无一留存,只剩黄土墙芯,在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的风雨中,慢慢地倾塌,失去棱角,失去曾经的记忆。
以长城为界,内侧是山西水泉堡乡,外侧是内蒙川峁村。
沿公里徒步爬坡,登高回望,村落,农田,柳荫,养蜂人,这些生命的迹象,使长城守护的疆土不再寂寞。
视野可及的十多处烽火台,时断时连的残垣,已经被历史写进血与火的证明。
如果眼下是冬季,一场雪后,那真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正午,烈日,山顶,公路,无树木,无荫凉,一直徒步10公里,行至毛台山。看饱了山景,晒足了日头。
这里的山,形似馒头,壮实而贫瘠,厚重而雄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