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差点把网页关掉,因为实在太像无聊的鸡汤书了。不过好在我对书是非常有耐心的,而且我有一个选书方法,那就是看作者。这个方法是经过很多痛苦的历程才获得的。夏丏尊曾经说过:“当你读错一本书,损失的不是一本书的时间,而是两本书。因为那个时间,你本来可以去读一本好书的。”
夏丏尊是个文人,说话当然也要客气一些,而我这种粗人,一定会说:“两本书?至少三本!难道不得呕吐个几天?”
言归正传,这本书的作者是老雕,也就是雕爷,就是“雕爷牛腩”、“阿芙精油”、“河狸家”的那个雕爷。所以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这本书的书眼,是”产业链、价值链和核心竞争力“的论断(当然,这不是雕爷发明的,但雕爷讲的更通俗一些)。大概的意思是:看一家企业的时候,要看这家企业处在产业链的哪一端;然后看它为产业链下游提供什么价值,也就是价值链;最后在价值链中判断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大概是这个意思,具体操作就不展开讲了。)
“站在产业链高度看价值链,站在价值链高度分析竞争力,然后就知道‘具体的某个企业’需不需要‘品牌’、‘科研’、‘执行力’(等药剂)了。如果需要某项,看是不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如果是,拼了老命也要把资源倾尽全力于其中。”
其实说白了就是,分析问题时,视野要站得高,而不是陷入某个点中无法自拔,导致什么都分析不清,最后只能拍脑门决定。核心竞争力这东西,是拍脑门能拍出来的吗?例如,品牌这东西,是每个企业都需要的吗?你家书柜的螺丝钉是哪个牌子的?
其实,这个分析逻辑,用在找工作上也是很管用的。本科快毕业时,我懵懵懂懂,迷茫的就像雾霾里的北京。但我隐隐约约的感觉到,本科所学的专业,基本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前途。于是就跨考了个研究生。研究生毕业时,就慢慢摸出了门道。
当说到毕业时,好多同学都在讲,“我要去什么什么企业”、“我要考什么什么单位”。其实这就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分析逻辑。我总劝我即将毕业的学弟学妹们,不要一上来就问“我选这家企业怎么样?”、“我考那个单位你觉得行吗?”。要先选行业,再选企业,然后看你能干什么。当然,这是通俗的说法,背后的逻辑就是“从产业链看价值链,从价值链看核心竞争力”。
一.选行业,就类似于产业链。这里有几个问题:
1.你选择的行业,是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夕阳产业就算了,你去挖煤试试。
2.天花板在哪里?送快递是赚的挺多,听说一个月上万,然后呢?
3.这个行业5年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毕竟现在已经不是工业社会了,一次迭代要几百年。互联网时代,迭代只要20年,以后会压缩到5年左右,你所选择的行业不可能一成不变,企业就更不用说了。
二.选定了行业,就要看你想从事的工作方向,处于行业的哪个部分,也就是价值链。拿互联网行业来说吧,你想从事技术?还是运营?
三.选定了从事工作的方向,才到了众多学弟学妹们问的问题,去哪个企业。你想从事运营,那就去阿里巴巴。想学技术,去蓝翔,啊不是,去腾讯。(当然,这是个假设)
四.选定了企业,就要看企业的组织链,也就是说,这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落在了哪个部门,你就削尖了脑袋往进钻。例如,你进了美国微软,那一定是技术开发部门,如果是中国微软,那就是市场营销部门。
五.认定了部门(注意,不是选定,因为现在是找工作前的分析过程,而不是已经找到工作了。当然,在职的同学依然可以用这套方法),就要考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了。
或许你已经发现了,我把“考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放在了最后,似乎以前都是先分析自己的特长和短板,再选择工作(类似于SWOT分析法)。
一方面是因为我各种跨专业跨行业的经历导致。另一方面,万一你分析完后,发现这个行业竟然是一个夕阳产业,或者是一个你不喜欢的行业,怎么办?还有,干嘛把自己限制的那么死?是你选择工作,而不是工作选择你。最后,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吗?
所以,不怕你不会,你可以先进同行业、同方向、低门槛的企业或部门,再慢慢锻炼。当然,这就需要你的学习力和耐力了。
我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分析后发现,除了美貌与智慧外,作为18岁的宝宝,我唯一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们口中的“年轻”了,也就是时间。但知道自己最有效的价值是时间,很重要,这让我明白,我应该节省一切可以用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这里有个小方法,就是计算自己每小时的时间成本。这个时间成本包括“当前成本”和“未来成本”。当前成本差不多就是你目前每小时的工资。未来成本就不好计算了,但更重要,毕竟未来的你会变成什么样子,是由现在的你把时间花在哪里而决定的。
以前我以写小说为主,可是我发现,写一篇小说的时间成本太高了,从我目前的工资来算,大概是300块。这无所谓,但是写小说占用的是我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读书和思考转化成的未来成本,每小时结合下来大概有几个亿呢!
所以,写小说的时间成本,对于目前的我来说,是支付不起的。不过好在我想到了新的方法,就是以读书感悟为主,看书思考写文章就都兼顾了。而且,如果你看了这些笔记而有所受益的话,又节省了你许多的时间成本,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当然,更新频率就不可能是每天一篇了。希望能体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