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XXXX学年X学期,学校共组织了本科层次XX个教学班、XX名学生、XX门次必修课程的考试。现将XXXX-XXXX学年上学期课程考试成绩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试成绩
(一)考试成绩现状分析
本科层次学生的必修课程总评成绩平均分为XX,优秀率为X%,良好率为X%,及格率为X%,整体水平良好稳定,成绩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本科层次必修课程的成绩统计直方图
图1表明本科层次学生的必修课程总评成绩呈现左偏分布,大部分学生的成绩集中在XX—XX分之间,仅有少量学生的成绩处于XX分以下,成绩分布良好。(注:左偏分布值即直方图的“尾巴”拖在左边,呈现大量的高分值集中在右边,而少量的低分值集中在左边;正态分布的直方图不存在明显的“尾巴”,呈现对称形态。)
1.年级。X级、X级、X级学生成绩较高且稳定;X级学年平均分仅有XX,优秀率最低(X%)且不及格率最高(X%),详细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年级学生的成绩情况表
3.课程模块。X模块课程平均成绩较高,均在XX分以上,但人文学科的平均分仅有X;社会科学的优秀率是其他模块课程的三倍以上;自然科学的不及格率达X%,详细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课程模块的总评成绩情况表
4.班级。X呈现出低平均分和高不及格率。
5.考试成绩类型。报告选取包含理论成绩、实践成绩与形成性成绩的必修课程作箱线图。由图2看出,形成性成绩区分度明显小于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注:箱子中间的黑线是数据的中位数,代表平均水平;箱子的厚度反映了数据的波动程度,箱子越厚,数据波动越大,即区分度越大。)
图2 不同考试成绩类型的箱线图
为进一步探寻形成性成绩和理论成绩的关系,按年级随机选取4门基础课程,对相同课程的不同教师分别拟合理论成绩和形成性成绩的分布图。由图3看出,对于不同的教师,《XXX》的拟合程度较高,形成性成绩和理论成绩基本成正相关;其他三门的课程的形成性成绩评定标准明显不一,部分教师存在评定形成性成绩区分度较低的现象。
图3 形成性成绩和理论成绩的拟合分布图
《XXXX》教师1的形成性成绩集中于XX-XX分,教师2的形成性成绩集中于XX-XX分,且教师1、2的形成性成绩与理论成绩基本没有相关关系,教师3的形成性成绩位于XX-X分之间,与理论成绩存在一定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