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飞机腾空冲上云霄,阴雨绵绵的重庆城被留在脚下,三万英尺的高空中,阳光无遮无拦。两个小时,一千三百公里,从重庆到青海,做出这个决定只需要一刹那。川藏、滇藏再到青海,一步步向着藏地靠近。青海之路,净土之旅,这是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
一
当第一缕阳光照耀在大金瓦殿的金顶上时,塔尔寺的僧人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早课。悠扬诵经声袅袅萦绕在寺院上空,听得久了,渐渐生出一种空灵之感。
塔尔寺这座久负盛名的格鲁派寺院,是整个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和东南亚都享有崇高地位。来这里参拜,朝圣的信众、僧侣每天都数以万计。这里是世界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师罗桑扎巴(1357-1419)的诞生地,是藏传佛教弟子和信徒心目中最为神圣的地方。这位大师一生有两位极为有名的弟子---一位名为班禅,一位名为达赖。自明朝开始至今这两位已经轮回十几世了。
在藏区,最恢弘的建筑可能就是当地的佛寺。与内地的寺庙相比,藏地的寺院建筑规格和布局构造远远超过内地寺庙的规格,塔尔寺更是其中的代表,其用才之精、建筑之巧、布局之宏大令人叹为观止。1000多座院落,4500多间殿宇僧舍,高低错落,交相辉映,形成了错落有致、布局严谨、风格独特、集汉藏技术于一体的建筑群。院中大小殿堂无不描金塑粉,金碧辉煌。神佛造像镶嵌各色宝石:砗磲、珊瑚、玛瑙、黑曜石、绿松石、蜜蜡......与鎏金真身相互辉映,更显得满殿神佛宝相庄严。满墙壁画历经上百年仍然鲜艳夺目,绘制壁画的颜料由秘法制成,为这塔尔寺又增添几许神秘。
日头渐移,广场上的八宝如意塔留在地上的阴影越来越短,洁白塔身映着日光越发耀眼。寺中钟声划破天际,殿宇的长廊下,虔诚的信徒还有僧侣匍匐全身,顶礼膜拜。你可知,这长头一磕便是十万。从早到晚,从春夏到秋冬,从黑发到白发。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要2-3个多月完成,而老人则要一年啊!这是不需要别人来监督的,都在自己心中自我监督着。廊下的地板已经被信众们用身体的如镜面一般,一连串动作缓慢却富有节奏。
二
当塔尔寺的信众朝拜殿中的佛像时,祁连山下一位步履蹒跚,身子佝偻的藏族阿妈走进了阿柔大寺,转动起那巨大的经筒,开始了自己的信仰之路。她虔诚的匍匐于地,一步一叩首;恭敬地用额头去触碰僧侣的念珠、写满经文的布帛。在帐篷寺院,老人开始跟着以为僧侣一圈一圈绕寺而行。我不知道她是在祈福还是在还愿,也许此时在老人心中,世间万物早已消失,只有佛在心间。
色彩,在藏地的寺院得到了最为传奇的运用。阿柔大寺护法神殿那迎风招展的艳丽经幡,满墙色彩夺目的绚丽壁画,还有金碧辉煌的殿堂本身,不觉轻浮,而是一种宏大。这是一座免费开放的寺院,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寺院,这是一座没有功德箱的寺院。从最开始的流动的帐篷到今天成为祁连低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院。这里,是离天很近的地方。这绿色的山,这蓝蓝的天,这五彩的经幡,还有那风铃声,定格成祁连山永恒的瞬间。
我跋涉万里,在塔尔寺,在阿柔大寺,终于看见了那长长的经筒。经筒转动的咯吱若久远的低语,如泉水流过夜的静,拨去我心上的蒙尘,在述说安详的过往。转山,转水,只为了那千年不绝的梵音。
三
让我们的心继续前进,在茫茫青海湖中,有一个传奇。夕阳渐渐坠入湖水中安眠。寒风刮过湖面,刮过那湖水中心的海心山。当夜幕低垂,海心山上莲花庵中,觉姆(尼姑)们在昏暗的灯光下开始了晚课。在朗朗诵经声中,尘世的一切渐渐远离。在这远离尘世,境地幽绝之地,仅有几间陋屋组就的莲花庵孤零零地悬在这海心山上,伴随的还有庵前30米高的莲花生大士金像。但晨钟暮鼓,依然是一派法相尊严。
当地人告诉我,庵中有7名觉姆,年龄最大者为53岁,最小者为15岁。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打坐,静修,讲经,共同学习。每年只有在湖面被冰封时出海而去,取一年之粮而入居,整年不复出。这里的生活异常清苦,没有香火钱,没有功德箱,都是靠庵中女尼自筹经费,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准。然而觉姆们并不觉得生活的艰辛,在每日的修行中,信仰给予她们无比的勇气和智慧,伴随着酥油灯的袅袅青烟,聆听着朗朗吟诵之声,她们沉浸在佛界的殊胜喜乐之中,身心都归于无穷的平静。
藏民对佛教的信仰是内地人想象不到的坚定,在这庞大的信仰面前,我们甚至连评价的资格都没有。这是看的见的信仰,感受到的坚定!
(P.S.我并未过多拍摄寺庙还有信众,有时候有时候拍照是为了纪念,有时候不拍照却是因为尊重。海心山孤悬于青海湖中心,对外不开放,游客无法登岛,只能凭借当地藏民叙述进行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