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本文首发于「十分心理」。首发时标题为《我们能以拖延为荣吗?|如果你是“主动拖延”,就不必纠结啦》。
<p>拖延(Procrastination)会降低我们的效率,影响我们的心情。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拖延有拖延的好处,比如,他们认为「主动拖延(Active Procrastination)」实际上很像「不拖延」。还有位老先生干脆提出了「结构化拖延」的技术。……那么,我们应该允许自己拖延下去,甚至以拖延为荣吗?</p>
<p>在学生时代,我有这么一位朋友。此君修文科,大体上「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逃不掉或不想逃的时候,他多半安静地坐在教室的角落里,毋宁说是趴在角落里,睡得昏天黑地。久而久之,他甚至练成了一种「睡觉神功」:走进教室,老师说「咱们开始上课」,他就倒下去;等到老师说「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他嗖地一下坐起来,揉揉眼睛,收拾好东西,人就不见了。考试周来临的时候,其他同学往往提前若干天开始复习,背书背得愁眉苦脸;此君则一副天塌了与我何干的架势,东搞搞,西搞搞,绝不复习。至于成绩?他是考过全班第一的,而且还不止一次。</p>
<p>据他说,他的办法是这样的:每次课后,他会自己看完老师讲过的章节,找同学们借来笔记抄一遍。到考前一天的晚上,他把东拼西凑的笔记汇总到一起,加上自己的总结和推测,一本教科书变成几页纸。从午夜背到早晨,几页纸背熟,然后直接去考试。按他的说法,「只会照本宣科的老师,是考不倒我的。」</p>
<p>无独有偶,后来我在咨询室里,也遇到过几位企图使用类似策略的来访者。他们的主诉几乎是一样的。「今天要交作业,我没有交。上周就可以开始写,但我一直拖着没有写。我本来想昨晚突击把它写完,但是等到我应该开始写的时候,我觉得很困,我说服不了自己熬夜写作业,这太痛苦了,于是我就去睡觉了。」</p>
<p>前者像是暗中蓄积了很久的力量,在最后一刻悄然爆发;后者则更像是「蓄积了很久的力量」,忽然一下子泄了气。都是拖延,差别咋就这么大呢?</p>
<p>按照 Chu & Choi(2005)的说法,这就是「主动拖延者(Active Procrastinator)」和「被动拖延者(Passive Procrastinator)」的差别。按照两位研究者的定义,主动拖延就是故意地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再利用 deadline 到来前的巨大压力「督促」自己更有效率地完成任务。这与约翰.佩里(John Perry)教授在《拖拉一点也无妨》中提出的「结构化拖延」技术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还真是逼迫自己「哭着把事做完」啊!</p>
<p>Chu 和 Choi 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主动拖延者和被动拖延者在「拖」这件事上都不含糊,但前者在时间管理、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等诸方面与不拖延者(non-procrastinator)很接近,而且主动拖延者的学业成绩也比被动拖延者要高。这似乎给了深陷「拖延症」泥潭的诸位一丝希望之光:革命无罪,拖延有理。然而,事情真的有这样简单吗?或者说,作为拖延者,我们忽然之间就应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么?</p>
<p>研究者发现(Li,2010),被区分为主动拖延者的被试表现出这样的特点:他们的学习动机较少指向精熟学习(mastery),更多地指向表现回避(performance-avoidance),而且内部动机水平较低。也就是说,主动拖延者似乎不太有内在的动力要把一样东西学深学扎实,而且倾向于「避免表现出自己的最佳状态」。借用我的一位来访者的话说,就是这样的:</p>
<blockquote>
<p>「如果我全力以赴,最后还是做不好,那就是我能力差。我不能接受我能力差。如果我只是拖着不去做,我就可以感觉好一点。因为只要我不拖延,我觉得我还是可以把事情做好的。」</p>
</blockquote>
<p>在这里,「拖延」成了一个很好的借口。如果我说自己聪明能干,这就相当于立了一个很大的 flag,一旦事情不如人意,就难免被喷,这会降低我的自尊,太不划算。与其如此,还不如一开始就给自己留点余地、找好台阶下,这样万一稍稍超出预期,我还会觉得自己赚了。怎么样,是不是听着很耳熟?那些学霸和学神从来都不肯承认自己是神的,他们总是说「我只是个凡人」「哎呀,我这次估计又考砸了」……然后到出成绩的时候,嗯,你懂的。</p>
<p>有一位来访者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她说自己在做重要的工作(比如写论文)之前,总是很不愿意开始行动,有时候会一边拖延一边焦躁,就是不想迈出第一步。可是一旦迈出了第一步,后面就相对轻松,完全可以按部就班把事做完。她来咨询的一个主诉是「我觉得自己有严重的拖延症」。</p>
<p>主动拖延者在最后关头还是把事情做完了。是什么因素使得他们没有像被动拖延者那样拖下去、睡过去、耗过去……而不肯做事呢?研究表明(Kim & Seo, 2013),对主动拖延者来说,能解释他们「哭着把事做完」的不是「主动的拖延行为」,而是心流(flow)和自我调节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也就是说,在 deadline 快要来临的时候,虽然顶着巨大的压力,这些「拖延者」却还能够专注于做事,作出合理的规划,监督自己一步一步执行。——相比之下,被动拖延者们多半要先处理自己的焦虑、恐慌,或者说在这种负面感受之下选择逃避,「我还是先去打会儿游戏/看会儿视频吧」,然后,就没有然后了。</p>
<p>Corkin,Yu 和 Lindt(2013)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那些「主动拖延者」能够取得还不错的学业成绩,能够把事基本做完,与其说是「主动拖延」发挥作用,不如说是「主动延迟(active delay)」在发挥作用。主动延迟的意思就是接到任务后不马上行动,而是有意把它推迟到一个更方便的时刻(例如临近 deadline)的时候再去做,以便提高效率。这意味着更高的主动性,更灵活的时间安排,以及更多的策略运用。比如说,要一个「非早起者(non-morning person)早睡早起,一大早就把明天的作业写完,就会造成很多痛苦。也许他一边打着哈欠一边磨蹭了四个小时才做完这件事。但若让他早晨睡个懒觉,下午喝杯咖啡,也许他只需要两小时就把这件事做完了。在这种情况下,更合理的做法当然是把事情「拖」到下午再做。但这里的「拖」是本人主动选择的策略,而不是东搞搞、西搞搞,任由时间流逝、就是不做事情的消极抵抗。</p>
<p>「我选择在我认为合适的时间做完我觉得有必要做完的事情至于其他的事实在不想做也就算了……」这、这不就是约翰.佩里教授倡导的「结构化拖延」嘛!可是,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他老人家的「拖延」更像是一句自谦,「我只是个凡人」。效仿他而认为「拖延有理」,似乎是不合适的。</p>
<p>事实证明,「主动拖延」之所以看上去很美,起作用的不是「拖延」而是「主动」。当研究者把拖延和大五人格放在一起比照的时候,他们发现拖延者总体上在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和神经质(neuroticism)维度的得分都较低(Watson,2001)。这两个维度都得低分,恰恰也反映了个体「不够主动」。也许正因为此,他们才变成了「被动拖延」,而不是「主动延迟」。于这样的拖延者而言,东搞搞、西搞搞不是一种有意识的提高效率的策略,而是一种对自己「不得不」承担的责任的反抗。正如我的来访者们所言:</p>
<blockquote>
<p>「我就是不想写作业!」</p>
<p>「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改不了!」</p>
</blockquote>
<p>而那位主动拖延的来访者呢?当我问起她「是否经常错过 deadline」的时候,她说,「几乎从来没有过」。</p>
<p>主动拖延的本质,其实是主动管理自己的时间和任务。有些事情我不想做,就把它放在比较低的优先级;有些事我知道必须要做,但我现在动力不够,就把它延迟到最后,利用 deadline 之前的压力迫使自己高效地动起来。这实际上是一种很现实也很合理的策略。如果我们有很多事要做,那么当我们想起这「一大团」任务的时候,我们就不可避免地会感到压力。但如果我们能把一些事丢到脑后(当然,记在记事本上,留着以后慢慢做),只专注于做眼前的一项工作,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专注就是心流,而丢到脑后则是自我调节学习的某种策略。这就是主动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不到「拖延」发挥了什么作用。</p>
<p>主动拖延也意味着取舍和责任心。如约翰.佩里老先生所言,有时候我们就是想做的事太多、可用的时间太少。而时间是我们无法生产出的资源,拢共只有那么多。怎么办呢?只好把不重要的事放一放。比如说,我想看一部电影,但我一直没时间去电影院。过了一个月,这部电影下映了,我还是没完成这个任务。怎么办呢?还好,这件事不那么重要,错过就错过了吧。——如果我以后还想看,也还有其他的办法,比如上网下载。另一方面,也有些事是我们不喜欢但必须做的,比如课程作业,比如老板催逼的报告。比起看两集美剧,写报告当然枯燥乏味得多。但我愿意为了更长远的目标(例如毕业 _)牺牲眼前的欢乐,主动承担必要的痛苦,把报告写完。这就是承担了对自己的责任。相比之下,嘴上说着「我想好好学习」,却拖着不交大论文,导致课程挂掉,这样的人是不是在用实际行动表示自己对学业的无视呢?在旁观者看来,似乎就是这样。</p>
<p>最后,主动拖延者在「拖」的时候,其实是不那么焦虑也不那么痛苦的。我曾经与我的来访者探讨过这样的问题:拖延状态下你的感受是什么?有好几次,来访者都这样对我说:</p>
<blockquote>
<p>「我在一个又一个地看网上的视频,但其实我并没有很享受。我想到自己看完这个视频就必须去写论文,就会觉得更痛苦。我就想要不然再看一个视频吧……」</p>
</blockquote>
<p>而主动拖延者呢?也许是另外一种反应。「啊,这局游戏打完了。呦西,开工写论文!」</p>
<p>这实际上体现着两类人在自控能力或说掌控感上的差距。对此我不想深入陈述,但我想这样两句话可以形容这种差距:</p>
<blockquote>
<p>A:因为我有拖延症,所以这些事情我全都做不好。</p>
<p>B:虽然我有拖延症,但我还是能把一些事做完的。</p>
</blockquote>
<p>你希望自己是哪一种?或者说,你会把自己的「拖延」拿来做挡箭牌,作为一事无成的借口,还是会把「拖延」放在一边,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变?</p>
<p>不管怎样,能让你把事做完的,是主动承担责任,主动给自己寻找动力,以及主动地开始工作……总的来说,就是要主动。至于拖延,它可以是一种策略,可以是一种选择。但若没有主动,只有拖延,就只能一路拖到地老天荒。所以作为结论,我想说,最好的办法还是「不拖延」。如果做不到,至少也要「主动拖延」。但请不要因此觉得「拖延有理」,因为发挥作用的不是拖延,而是主动。</p>
<p>借用森田正马的话来说,就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p>
<p>参考文献:</p>
<p>Angela Hsin Chun Chu & Jin Nam Choi (2005),Rethinking Procrastination: Positive Effects of “Active” Procrastination Behavior on Attitudes and Performance, <em>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em>, Volume 145, Issue 3</p>
<p>Li Cao (2012), Examining “active” procrastination from a self-regulated learning perspective,
<em>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al Psychology</em>, Volume 32, Issue 4</p>
<p>Kim, Eunkyung, Seo, Eun Hee (2013), The Relationship of Flow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to Active Procrastination, <em>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em>, Volume 41, Number 7</p>
<p>Danya M. Corkin, Shirley L. Yu, Suzanne F. Lindt(2011), Comparing active delay and procrastination from a self-regulated learning perspective, <em>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em>,Volume 21, Issue 5</p>
<p>David C Watson(2001), Procrastination and the five-factor model: a facet level analysis, <em>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em>, Volume 30, Issue 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