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全名强迫性精神官能症,是一种焦虑障碍。是以反复持久出现的强迫观念、强迫冲动、强迫行为等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精神障碍,是精神科常见疾病。
研究发现强迫症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多在童年或成年早期起病。
患者深知这些强迫症状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是自己却无法控制或摆脱,因此会感到焦虑和痛苦,会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01强迫症的常见表现
01.强迫行为
一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嗜好计数,查看一栋楼有多少层,一段台阶有多少级,一条路上有多少根电线杆,一间房屋有多少块地砖,而且计数过程不允许被打断,否则务必要从头再来。
02.强迫怀疑
强迫症患者反复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产生怀疑,从而产生强迫性检查行为。
如总是怀疑门窗是否关好、水龙头是否关好,写信是否写错地址等,进行反复检查。
03.强迫情绪
指的是情绪方面的强迫,比如,寝室里丢失了一块香皂,患者因为担心失主怀疑自已,所以一直耿耿于怀,甚至十多年后还写信询问失主是否找到香皂,反复声明此事与自己无关,并且列举若干证人证言,自知没必要,却不能忘怀。
04.强迫性穷思竭虑
强迫症患者总是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或实际存在的自然现象进行反复思索,追根溯源,经常纠缠在一些缺乏实际意义的问题上,无法控制自己,不能摆脱。
这种症状类似于钻牛角尖,患者会在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上冥思苦想,纠缠其中不能脱身。
这一症状在青少年中可以看到,如想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却不等于三。
这是典型的强迫性穷思极虑的症状,患者的思维就像被强迫拉上了一辆没有终点的永不停歇的列车,最终身心俱疲。
05.强迫回忆、联想
即对自己经历过或做过的某些事以及自己或别人说过的话,不自觉地反复回忆,并进行联想。
常见的脑海中反复不断地出现某一件往事、某一句话或某一段歌曲的症状就是强迫回忆。
02强迫症有哪些治疗方法?
01.药物治疗:
目前使用的抗强迫药物都是抗抑郁药,通过调节脑内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功能达到改善强迫症状的作用。
使用较多的主要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伏沙明、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西酞普兰)及三环类抗抑郁药(如氯米帕明),必要时也使用心得安及苯二氮卓类药物辅助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改善失眠。
02.物理治疗:
对于难治性的强迫症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采用改良电休克及经颅磁刺激。
03.心理治疗:
强迫症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其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具有相似症状的患者其心理机制可能千差万别。在心理治疗中,通过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倾听患者,帮助其发现并分析内心的矛盾冲突,推动患者解决问题,增加其适应环境的能力,重塑健全人格。
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包括精神动力学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及森田疗法等。
其中,认知行为治疗被认为是治疗强迫症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思维阻断法及暴露反应预防。
前者是在患者反复出现强迫思维时通过转移注意力或施加外部控制,比如利用设置闹钟铃声,来阻断强迫思维,必要时配合放松训练缓解焦虑;
后者是鼓励患者逐步面对可引起强迫思维的各个情境不产生强迫行为,因患者所担心的事情实际上并不会发生,强迫症状伴随的焦虑将在多次治疗后缓解直至消退,从而达到控制强迫症状的作用。
03
强迫症的发病与社会心理、个性、遗传及神经内分泌等因素有关,其中前两项是可以干预,防患于未然的。
作为家长,应当为孩子构建一个稳定、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不应过分苛求,生活处事可以更具弹性,注重相互间的沟通,促进其构建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