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归去来兮,却无处可归,亦无处可去。想起如来同须菩提讲,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是为如来。
有人讲佛教道教是教人出世,而儒家则让人入世,我以为不尽然,何为出何为入?所谓的出世入世,皆是看不透而欲望过多的后人自以为是的定论,归于山林也可观国之大事,登于庙堂亦有尸位素餐者。
如果不以玄幻妖魔化的角度去看宗教,仅仅当它为一门学问,一种处世哲学,剥去后人添加的糟粕,会发现一种理论之所以能够成千年的留存,是有他接近于真理的思想。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欲求不满,然人之所欲真正追究起来大都毫无意义,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皮囊乃是外物,生而授予,虽说如今有种种方式去改变面貌,可是也正说明连自己都不能够正视自己,可谓之可怜之人。相随心转,学佛的人都知道,多读佛经能够变漂亮,因为佛经中包涵生命的真理,一时放下了,去除不必要的欲望,则心境平和,不急不躁,以稚子之心去面对生活,故而面相温和,气质淡泊,不会给人以不适。人与人相处,真正的相貌往往是看不到的,了解一个人,主要熟悉的是他的气质,因而才能从人群里一眼认出那人的背影,一个人的美貌,与皮相并无过多的关系。
欣赏美是人的天性,看一个人的修养与气度,只看他能够欣赏之物就足够,疯狂追星族大都虚荣,易焦躁,盲目自大;将钱财与他人评价关注过多的人大都不可交,虚伪,易抑郁,面相显老,人前长挂笑容,独自一人时则多苦相;喜欢花草的人本性善良,安静,能享受孤独,多半体贴,温柔,没有过多的追求,易于满足;将宠物当做孩子来养的人内心空虚孤独,渴望陪伴,脆弱,多有些孤僻,难以融入人群;对女人关注过多的男人内心太过幼稚,成不了大事,只关注身材长相美容衣服的女人,过了三十岁就容易让人厌烦。
佛讲放下,不是叫你碌碌无为,是让你撇弃不属于你的,认真的把握属于你的东西,人生说到底,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也许现在你并不能接受,或是不能理解,那么再过十年吧,也许就能够明白,很多东西不是努力争取就一定能够得到的,不如放下虚妄的执着,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不是么?
佛学中有打坐,冥想,是在这个忙碌疲惫的世界里,给你身心休息的机会,放下尘世一切烦恼,将自己彻底地放空,感受血液流过,感受微风,感受这承载我们的土地与我们的共鸣,一层层剥落身上层层的伪装,与自己的灵魂面对面坐着,你会发现前所未有的舒适放松,原来很多的烦恼都没有那么重要。佛教我们诚实的面对自己,诚实的活着,认真的做好每一件事,那些能够有所成就的人,皆有着让人不可置信的天真,没有过多的欲望,才能踏下心来做每一件小事。人生中的每一件事,若放在历史的长流里,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道与佛其实并无区别,有很多人不喜欢宗教,以为有种种束缚,以为要信某一个神话了的人,这是误解与偏见,若心中有佛,何必求神拜佛,明白佛学真意的人会懂,宁静当从自身去寻找,一念放下,我即是佛,即我为佛,又何必拜佛?佛教中讲真正的供养,并非满大千世界七宝,若是你一念放下,能懂佛真意,与他人说,则此福德,无边无际,不可限量。于佛前苦求跪拜,求的多是不可得之物,以钱财布施供养的,多为商人和常做亏心事之人。而佛教所流传下来的种种规矩,都是后世俗人所加,并非不可食肉,只是当食净肉,僧人本应化缘为食,次第乞已,不生分别心,亦不生执着,次第乞已也有普渡众生之意。此为大乘佛教之教意,渡人,亦渡己,小乘佛教则主要讲渡己,以为不渡己何以渡人。
最后,愿每个人都得到发自内心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