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与自我接纳
一方面,我们总是期待改变,对改变总是心存向往。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知道改变的方向,盲目地想要有所不同,追求改变本身就会变成我们的心理舒适区,变成我们逃避真正改变的借口。
想要改变本身就是把双刃剑。
所以,我们要反思:你正在进行的改变有效吗?
你是否陷入了:一直在努力改变,但有些东西却从来没有变过,而进入了一种无效的循环。
改变的两个层次:
一个,是作为内容的改变。
另一个,是作为应对方式的改变。
为什么改变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改变本身变成了一个问题。
这里涉及一个概念叫:第二序列改变--有时候,“改变”作为应对方式本身,也需要改变。概念来自一本书《改变:问题形成与解决的规则》 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 瓦兹拉威克。
举个栗子:
遇事多想、做选择时犹豫,是很多人想要改变的内容。
而多数人总觉得自己有问题,想要努力改变自己的状态,这种是把改变作为一种应对方式。
注意的是:一个是内容,一个是方式。
如果针对内容给建议,比如:区分选择对象的价值等等,是对内容的改变。
如果针对行为的建议,比如:多想想也不错哦,别去管他了。这都不是事儿。
对行为的建议会更有效。因为 自我接纳 。
误解一:以为自我接纳是不改变。
接纳自我本身就是一种改变,而且是很难的改变。难在忍受。人只要有焦虑,总是想要改变的。可是,顺境逆境都是人生的常态,有时候我们需要去忍受不好的境遇,哪怕暂时看不到希望。
误解二:很多人说自我接纳的时候,其实是把它当做获取另一种好处的途径。
我觉得自己很多地方都不好。很想接纳自己,可是怎么才能做到呢?
这样其实是把自我接纳当做获得幸福、平静、快乐的手段。
其实心里想的是:如果自我接纳了,那我就会变得更好了。
这在本质上还是想要改变。追求自我接纳这个追求本身,就是他无法接纳自我的原因。
自我接纳不是追求,而是舍弃。舍弃什么呢?
就是:那种对生活的过度控制,对“完美自我”和“完美世界”的幻想和执念。
森田疗法
核心理念:带着问题生存;为所当为。
不要纠结于你自己的问题,把它当做你生存的常态,而去专注于你真正想做的事情。这才是自我接纳的真谛。
回到上诉针对内容和方式改变的讨论中,方式的建议更有效是因为把改变的问题变成了不需要改变的资源。于是放下焦虑,坦然面对真正的生活,和更具体的事情。摆脱了无效改变。
如何判断有效改变?
改变的动作是究竟是改善了你的状况,还是维持了你的状况,甚至让你变得更糟了。
无效的改变会维持症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无效的改变本身就是一种心理舒适区。
想要改变的时候,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我所遇到的,是世界的不如意,还是需要改变的问题?
这个世界,本身就有很多不完美,它不是按我们的想法设计的。
如果我们错把世界的不如意,当做了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改变不仅没有效果,有时候还会变成问题。
第二,我们想要改变的努力,有没有打断自然发展的历程?
当你想要改变的时候,要思考一下:如果我不做改变,世界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怎么样的?不能因为想要摆脱焦虑就急着改变,如果我们改变的企图打断了这种自然发展的历程,那它不仅没有效果,而且还会变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