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认为,目前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学业状况并不是很乐观,他们中大概分为几波:学霸型(大多数目标是保研)、中等生(不好不坏,但是也没有太强的斗志)、差等生(自暴自弃,很多人沉迷游戏、或者因为家庭或者个人的原因学习上有很大困难)。
1、学霸型
很上进的这一波学生,大多数人是有比较明确的目标的,也愿意为了目标付出。上课永远在第一排,跟老师有互动,课间会来问问题,参加答疑的主力军等等。因为跟老师接触多,偶尔会跟老师聊聊人生。们的目标大多数是局限于刷成绩、保研、或者考研,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对于专业更深一些的理论以及目前的行业需求以及现状也应该有所了解的,但是他们接触得很少。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不自信的,而且通过保研、考研等一系列面试,我也发现,他们的基础确实不好。主要表现在: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识面太狭窄,对行业的实际状况了解太少;科技英语水平太差,不具备基本的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等。同时,很多学生表述能力很差,不关心国内国际的时事现状等。
最近,我的几个学生保研,他们的成绩非常棒。但是在保研面试的过程中,他们大学期间的经历还是会限制他们最终的去向,另外对学校和导师的选择等,依然跟我当年一样迷茫,他们不了解专业,甚至不了解自己,不明白自己到底想学什么,只是有一个不太清晰的目标:未来期望找份好工作(或许标准就是工资高吧)或者工作压力别太大,但是这样的目标太粗太大,定位也不够准确。
2、中等生
这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上进心不够,对于自己的前途不太关注,也不会放弃,看似佛系,实际上是无知。上课他们听讲不认真,课后作业也不好好做,对成绩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要问他们在干嘛呢?其实也没在干嘛,只是在玩,刷手机,随大流吧,别人干什么自己就跟着干什么,但是至于为什么做不清楚。但是这部分学生,是非常有希望的,他们基础不差,只要愿意努力,一定是很好的。
3、差等生
他们存在的问题就是自律能力太差。曾经我上课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女生,她的妈妈在教室外面,下课的时候喊住我,讲了她女儿的情况,留级,重修,要我特别照顾一下。“她的惰性很大,管不住自己,所以我要求她坐在第一排,帮助她更好管住自己。”,那个女生确实坐在第一排,可是上课的时候大部分时候再眯着眼睛睡觉,第一排也没能管住她。他妈妈的话,那么直白地当着面跟老师吐槽,那个女孩的脸上一点表情没有,那是一种麻木,我觉得挺可怕的。
还有一个印象特别深的学生,上个学期快结束的时候给我打电话,问我一门课程的成绩及格了没?他已经留级了好几年了,上个学期是准备毕业的,但是马上离校的时候他缓考的成绩还没拿到,于是想到打电话给我。因为时间很久了,我只能给他查查,结果还好,他通过了。但是问题在于,如果我的这门课他考试不通过的话,他又要被留级一年。既然是这样的状况,为什么考试之前自己不好好准备呢?既然这门成绩这么重要,为什么都等到临毕业了才来问成绩,即使有问题也来不及补救了呀?再次感觉,学生真的很麻木。
我自认为自己是个爱看书的人,而且也养成了每天都要看看书的习惯,享受着,也慢慢体会到读书让自己得到了很大提升。
上课时,喜欢给学生推荐一些我喜欢的书,期望着在学生中找寻几个读书的知音,共同探讨好书,探讨生活。多年来,跟学生接触中我发现,我们理工科的孩子,对于阅读,是不怎么重视的,可以说大部分的人是没有阅读习惯的。在这个内卷严重的当下,能对自己有很好的评估,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未来想干什么,至关重要,但是这些,说实话,仅仅通过上课、做作业、考试、跟老师学,大半都很难学到,或许读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最近是保研季,很多有推免资格的学生都在忙着联系学校,我的课上有一个女孩,喜欢阅读,喜欢跟我聊书,保送去西安交通大学,非常优秀的女孩。记得她大三的时候,也有一段时间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啥,不知道努力的方向在哪里,那段时间她读了很多书,她说我曾在课上推荐《向死而生》,李开复的一本书,我自己都忘了这件事。那本书,让她知道了,没有一个人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另外一个人所处的困境,李开复在身患癌症时,还依然把经历的痛苦当做一次磨练自己的机会。这本书让着个女孩觉得不再害怕挑战,相信自己一定是可以的。
这个学生的经历,于我,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和激励。课堂荐书这件事,值得一直做下去。或许,大多数的时候,我只是在做无用功,或者是自娱自乐吧,但是不经意之间,哪怕有一个两个学生有从中有一点受益,那这件事就是值得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