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几谏”就是用轻微、弱小的言语来进谏,提醒父母。侍奉父母,看到父母有了错误,应当态度和谐,低声柔和的语气向父母提意见。“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不肯听从自己的意见主张,仍然不能失去恭敬,不能对抗,再劳心也不要抱怨。《礼记内则》专门记载家庭礼仪规范,其中有和本章意义极为相近的语句:“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也”,给父母提意见听不进去,依然要尊敬、孝顺,等老人高兴了再提,《弟子规》也根据《礼记》和《论语》总结为:“谏不入,悦复谏”,也是一个意思。“里仁第四”阐述的主要是孔子“仁”的思想,仁爱是人的本性,发挥本性第一件事就是孝,孝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是《孝经》里的话,百善孝为先,道德的确立,教育的开始,都要从孝开始,然后再推及到他人,推及到万事万物。所以孝悌是为仁、行仁之本,是人的光明本性落实的开端和根本所在。孝道中很难做到的就是“色难”,保持对父母容色、态度的和谐、和蔼、柔顺,这是比较难做到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年岁大了,难免和年轻人想的不一样,有自己的生活态度、思维习惯、脾气秉性,也难免犯错,提意见听不进去,但是孝顺孝顺,顺是不容易的,不是父母错了就由他去,这也不叫孝顺,那是纵容放弃,会让父母错上加错。但是对父母提意见与和同辈、晚辈不一样,要保持“几谏”,轻微柔顺的,有好脸色的语气态度,听不进去不能赌气、抱怨、对抗,等父母高兴的时候还是要提,原则要坚持,态度要温顺、有耐心,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爱的表达要用对方接纳的方式,不是强迫命令。
焦英评论
@赵艳 儒学最大之道德与最高之智慧,就是中庸之德,表现在奉事父母时,父母有过,必须劝谏,否则便是“陷父母于不义”,一味地“从父之令”,言听计从,绝不是真孝子;不过劝谏父母,救其过失,亦要循道合礼,态度要委婉,方式要讲究,时机要恰当。但是真正能做到,却太难了,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因为,连孔子都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