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早些日子,有一次和事儿妈聊天,她提醒我,倾听自己。
于是倾听自己这个事情,我花了很长的时间,都不得要领。听来听去,都是一片空白。
前两日,和梦梦妈聊到小朋友社交的问题,突然间,我想明白一些事情了。很多时候,我因为晓晓而产生的纠结,其实真相并不是晓晓,而是我自己。
就社交来说,归根结底,恐惧社交的人,是我自己,不愿走出的人,也是我自己。我不知觉的,把晓晓带到人少的地方玩,不知觉的回避她与其它小朋友的“社交”。然后我又一面焦虑,焦虑她和我一样社交太弱。所以,看似我一相想解决这个问题,但其实我是在逃避。逃避的办法就是想,我要尊重她的个性,她不喜欢与人接触我就不勉强。殊不知我除去本该做的不勉强外,还带着她逃离了。
想清楚这些事情,有种很痛快的释放感。
同样的,还有那些纠结的启蒙。
我一面担心她日后的学习,一面又谨慎的要求自己按着那些科学的理论,莫要过早的干涉。
但真正的,其实是我对自己的不确定。一直以来,我在学习上的注意力集中很弱,另一面,我对自己其实比较散慢,究竟是当年太高压导致的,还是我本性就这些,我没有结论,但我知道因此,我对晓晓产生了焦虑。我不知道怎么样做更正确。
在这样的不知道里,由着自己散慢,似乎更符合不要过早干涉的理论。我为自己找了一个非常不容易被发现错误的理由。
倾听,是个技术活,倾听自己,更是。从一片空白,到慢慢的看到自己的真实内心,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过程。
了解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人际的处理,也变的游刃有余起来。至少最近无论和外婆还是和晓爸,还是和晓晓,我好像都慢慢的找到了一些方向。
上周末,大龄未婚的好友来玩,继续聊着她和新对象的相处情况,意外的,这次她自信了许多,状态出乎意料的好。想起上一次,她还在这场关系里患得患失,烦燥焦虑。我尝试倾听她,结果她发现了自己都没察觉到的期待,而正是这期待,导致了她的焦虑。
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自己了解他人,一句“我还不了解你”在亲密的关系里显的尤其有分量。可是,沟通起来,终究是自话自说,在自己的立场里,说着以为了解对方的话。
我们也以为,自己足够了解自己。可是,每一次的喜、怒、哀、乐,究竟从何而来?很多时候,自己却是一无所知的。
还有1个月,就是我的月子,婆婆要来。我焦虑的很久的家庭大战就要到来。越临近,反而越不害怕了,我想,也许这次我有能力在这四角关系里,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