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我”是什么样子?对当下的生命状态有一种警觉,有一种理性的反省,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审视,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看到生命的另外一种可能,从而走出自我,走向新的生命状态。
——王君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只要你努力了就可以实现;但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纵然你倾尽所有努力也未必可以实现,它还需要诸多外部条件的成全,比如:职称。
像王君老师、肖培东老师35岁就评过特级的,于绝大部分普通的老师而言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是一个连想都不敢想的梦。普通的一线教师,毕生的愿望便是评过高级,高级评过,教育人生便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如此看来,2019,成全了我的高级职称。窃以为,我的教育人生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我深深地感激大学路!给予我评职称的机会;也深深地感激新沂和大钟吾!给予我诸多的积淀和成长。
这条“高级职称”的长征路,走了22年,是一场与时间的较量,更是一场与自己的较量。
1997年9月,我以非师范毕业生的身份考进了教师队伍,因为没有接受过师范专业的训练,更没有专业知识的素养,每天上课也就是现学现卖,对于教师职业里的道一无所知。所以,工作的前三年,除了学上课,其他的简直不学无术,周围也没有人告诉你要进修学历,要为评职称做准备,直到生活铁青着脸把各种难看摆在你的面前,于是,不得不为专业考虑。
因为所有的函授进修既需要时间,又需要考英语,这对于迫切想上进的我来说不是最好的选择,后来听亲戚说还有社会自考,一来,时间上可以快,只要你能考过关就行,二来英语不必考,可以选择三门课替代。
记得第二天,我就跑到教育局咨询社会自考的事。于是,在报名季里选择了南京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且一次报五门。从此,我走上了一条学习的正道,每天上班之余,就是跑到市图书馆,选择一个安安静静的角落,安安静静地学习。那是一段热气腾腾的时光,我好像从没有像那样心无旁骛的学习。
“法乎其上,得乎其中。”一年两次考试,每次五门四门的报,每次也就四门三门的过,运气好的话,五门全过,有几门难考的学科,我就请上几天假跑到南师大旁听,人生也因此多了很多美好的经历。
越来越笃信,这个世界上绝对不存在没有收获的付出,尤其对学习而言。我用两年的时间考完了中文本科的19门课,且有几门学科都在90分以上。至今想起来,这仍是一段让我感到热血沸腾的光辉岁月,考试过关的速度在当时庞大的自考大军中算得上是一个奇迹了。
就这样,前六年,我压根不懂职称是什么,浑浑噩噩,不学无术,六年后,因本科毕业,我才有资格进入职称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二级开始,蜗牛一般,一点一点往上爬。
钟吾中学是一个汇聚全市最优秀老师的地方,除了中二不费功夫之外,中一的名额也是早已紧张兮兮。记得一零年,我终于排上了队,积分也比较靠前,但公示时,却没有了我的名字。找领导咨询,说,你可以去人事科问问情况,但不要报太大希望。还记得那天上午,接待我的是程晓荣科长,一个非常温和而热情的女领导,她让我写下自己的情况,并简单列出自己的评审条件和联系电话,说等核实之后再作出答复。幸运的是,没过几天,我真的接到了通知,确实属于评审组评审有误,正在做出更正。
这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次经历,说实话,到现在为止,程科长依然是我见过的机关里面少有的态度和蔼者,这份平和与尊重,一直留在我的心底,每每接待家长时,我也时常会想起她,并以之为榜样。
后来的后来,随着老师的满员,钟吾中学有10年没有进过新老师,职称的名额越来越少,越来越少,直至为零。每年的职称评比百十号老师眼巴巴地观望,然后,再一点一点地失望。偶尔有幸分得一个名额,却让本来和谐的一个集体反而被搅动得不和谐了,各种怪“现象”都浮出水面,甚至一些曾经好的一塌糊涂的人,也为了争夺职称的名额而大动干戈摩擦起火。更为无奈的是那些即将退休的老师,为了赶在退休之前能评上职称,不得不找关系调往偏远的农村。
因为职称的激烈竞争,让所有的评优评先、考核优秀也紧张起来,各种优秀的评比就好似一个照妖镜,把各种衣襟下面隐藏的“小”都榨了出来。
好在,我是一个随性的人,尤其在经历做评委被发帖事件之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把自己退缩到一切优秀、先进的后面,包括很多活动,也是本能地拒绝,我认为,这样就没有人的目光能关注到我了,然后我一个人在角落里,非常安全地读我的书,带我的孩子,写我的字,过我的生活,一边积蓄力量,一边自得其乐。(现在想来,这似乎也是一种心理疾病,也为此失去了很多成长的机会,多想抱抱那时的自己)
诚以为,人活着总要靠内心来支撑,总要追寻点超越名利之外的让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如此,人生才有奔头。如果生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热爱,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目的,那一切得到都有“沽名钓誉”之嫌,短暂的快乐之后,一定会有愈来愈多的欲望之壑。
无限感激在我成长的路上,在一些关键的路口总会有人及时出现拉我一把。
多年前的一个夏日的午后,在学校实验室前面的大松树下,我接到了王校长的电话,问:“市里的优秀评选怎么没看到你?”顿时,我羞愧极了,因为自己不够报名的条件。我对王校长坦白着我的心理,然,作为一名特级教师,王校长的很多话改变了我的想法,是的,在大家都去争取的时候,你不表达,没有人会看到你的需要,该争取的荣誉还是要争取,不然,你怎么证明你优秀的工作成绩?在这个看证的时代,请问,你有证吗?
这,是个问题。我一直是一个兢兢业业工作的人,也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努力上进的人,但我确实是一个鲜少拥有各种“优秀证”的人。
后来,我终于学会了要,不过,我只要一次,在积分本已先进的基础上,给我一个就可以了,同等的荣誉有一个就好了,绝不多要。
其实,从时间的长流中看,一切真诚地付出,终将都会得到回报,凡是该属于你的,生活一定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还给你,不在此,就一定在彼,真的不必争。
就算生活有不公,也要做一个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除非你能改变,否则,就只能识相一点,学会接纳,然后悄悄地改变自己。但同时,你必须要明白,所有的不公,如果不是做事者无心出错,那就是因为你的弱小,因为你不够强大。马德说,这世间有很多尊重,都是因为你有用,你若什么都不是,尊重也就消失了。认清这一点,你能做的,就是强大自己,让自己变得“有用”。所以,不必为眼前的未得到耿耿于怀,要懂得在生命所属的范围内,锻造自己的硬实力,过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这才是根本。
若为改变不了的事情非得争个面红耳赤,天翻地覆,到最后一个人在情绪的沟里垂死挣扎,丢了生活,更丢了自我。人世间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代价了。
拿破仑拥有了一般人梦寐以求的一切——荣耀、权力、金钱、财富等等,然而他却说:“在我的一生中,从来没有过快乐的日子。”
倒是海伦·凯勒,这个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人,可她说:“生活是多么美好啊!”
悦纳自我、悦纳生活,让自己成为自己喜欢的模样,这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因为,来这世间走一趟,除了自己的感受属于自己,别的最终什么都不会属于你。
职称也好,名利也罢,态度上我们要多学习点陈寅恪老先生的精神,只要学问,厚实本领,不要文凭,其留学期间,只是冲着某学校的导师或者某选题,学好之后就走人,他的侄子曾经嘲笑他,在国外留学了那么久,连个文凭都没有拿到。而事实是当时的留学生一大堆,但只要陈寅恪一到场,谁也不敢高谈阔论,因为他是最有真学问的人。
越不要文凭,最后越是“文凭”最高,回国后,就任清华国学研究院,成为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的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被誉为"教授的教授"。
《老子》有言,夫唯不争,故天下未能与之争。
因此,人生的路上,最聪明的做法,就是清楚自己该怎么活,首先把自己铸造成“硬通货”,让一切收获水到渠成,如果因外部原因不能水到渠成,也不计较,不纠缠,跟自己说一声,算了吧,在健康面前,一切都不要紧。
其次,懂得知足,知足就是常常对自己说:够了,够了。看着自己拥有的,心平气和地笑对生活中来来往往的欲望浮沉,然后,欢天喜地地过好自己的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