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我们语文老师听了杜老师的一节语文课,下午第三节刘校长亲自组织语文老师们开语文教研会。
在教研会上,刘校长要求老师对杜老师的这节课进行全面细致的剖析。为了能让老师们剖析得更深入,更科学,更符合实际。刘校长要求每位参会老师都要熟悉本课教材,并设计自己教本课的流程。在剖析杜老师这节课之前先进行说课,说说如果这篇课文让自己讲,该如何设计流程,而后再谈谈听杜老师课的感想。
我本人觉得这样的教研形式非常务实,能让我确有收获。不仅能收获对这篇课文的熟悉度,还让我在反思杜老师课堂的同时反观我的课堂。以此为突破口发现很多在我的课堂上平时不易发现的问题。
这次教研会,对我最大的触动就是,语文课堂一定要具有语文味,在一节课上是什么支撑起了语文的味道呢?那就是朗读。语文课堂上不能少了琅琅的读书声。读的形式不能单一,要灵活多变,这样才成就了课堂上的趣味性。学生在有趣味的学习中,精神才能勃发,神情才能飞扬,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生命的张力和活力。
这次教研会也触发了我对读的深刻感悟:一节语文课上有整体的读,还有局部的品读。先整体再局部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一课时一般都是从整体感知入手。整体感知的方式就是自由读课文,为了明确要求,一般要求他们读两遍,一遍初步感知内容,第二遍读通读顺,不会读的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达到能有感情读。至此,课文的大致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已经显现出来了。老师这时候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了。让学生概括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但在此之前,还要让学生默读浏览一遍,这一遍就是在脑子里回味。第二课时,主要就是对重点语段进行品读了。品读训练学生什么呢?训练学生借助重点字词分析作者的感情,读出文字中蕴含的情感,从表面读,读不出来的内容。品读的形式也不少,可以是刘校长说的删掉要强调的重点词句,也可以是换词句品析。品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的,也是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一定要放开真正地让学生去分析,不要禁锢他们的思维。要以学生的学的情况来进行教师教学上的点拨引导。
我先前关于语文教学上的疑问以及眼前的迷雾,在这次教研会上被老师们的各抒己见解惑了。刘校长在教研会上对语文教学的解读,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句诗:不识庐山之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刘校长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从一位旁观者的角度来解读语文教学,让我发现我在语文教学上走进了一个固定的模式,长期坚守着这样的理念和模式,我还以为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真面目呢!刘校长说:教的目的是为什么,不是为教而教,而是为了用,为了能与生活联系起来。这就是我目前课堂上所缺乏的—— 一种大语文观。在课堂上我也是练,但我的眼界没有放到广大的生活中去。如果长期这样学生就会把知识学死。尽管掌握很多语文知识,但他们很难与生活发生关联,因为缺了我对他们加以引导的这座桥梁。
感谢这次教研活动,打开了我的思维,让我从固有模式中跳了出来,重新认识了我的课堂。它给我的大脑加入了新鲜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