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想看趣闻轶事,屡屡催我写昨日古村学茶之外的玄妙之夜,如何秘而不宣,如何无故遁形。奈何我昨夜睡眠不佳,头脑木讷,又没有应景的青梅酒喝,且昨日的诸多疯癫有些模糊,在记起搞笑梗概之前,权且投其所好,取上一个诱惑的名字,算作我吹牛太多的后患之一,先大致记录一下正事为好。
这次跟着老师去西山碧落春古村茶园探古学茶,收获颇多,不仅去了历史上碧螺春的发源地水月寺,贡茶院,实地了解发源地的种种关联,还跟着老师到果树茶树混种连接的茶山上学习采茶、辨识茶种类和茶生态,找到真正的小青茶。还跟着现场学习炒茶,了解锅温和揉捻等做茶环节。除此之外,吃茶尝鲜,还有许多意外收获,当然还发生了颇多好玩有趣的事情。
关于碧螺春,戴震「茶说」中写到:“茶以碧螺春为上,不易得”,好的碧螺春茶,的确难得。记得上次喝碧螺春是16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我和一位日本姑娘到苏州寻访苏绣,恰逢春暮,八重樱已开始落花,香樟树红绿斑驳,有风吹过,满地飘零。
机缘巧合,我们意外遇到一位做茶老师傅,很是淳朴热情,下午在他家院子里说话的时候,老先生拿出自家做的上等碧螺春来招待我们。看着透明玻璃杯中蜷曲的牙毫在水中打开,浮沉,慢慢成为嫩黄色的叶芽,银绿隐翠,清雅的香气氤氲而来,沁人心脾,一口入魂,细腻鲜醇,便似浸润在春天的气息中,从此忘却世间喧嚣,如花美眷,今夕何年。
不过盛名之下难有完卵,之后的碧螺春因为茶农盲目趋利,加之农药化肥诸多污染,渐渐走向没落,汤水寡淡,往日姿色荡然无存,于是很久都不再喝碧螺春。
然而这次,跟着求实问真的张老师,又喝到了失去很久的水月滋味,令痴茶的我差点感动落泪。
更令我印象深刻是,张老师不仅在茶问题上真诚无保留的帮我们答疑解惑,忙前忙后的带我们各种学习观摩,还亲自给我们拍照泡茶,令我感慨又感动。这样一位备受尊敬且在茶路上积累丰硕,名声斐然的老师,却如此的平易近人,没有奢华没有高姿态,更没有时下名人专家们的那番自我标榜,只是踏踏实实的努力做好自己,真实寻茶探路,著书立说影响他人。
就像一款天然老茶,经历了岁月沉淀,色泽通透,温润自然,绵柔悠长。他不在意外在的形式,用点点滴滴的自身践行来引导我们,做人要真实质朴,只有不给人拘谨,才能有彼此的无形自在。
夜幕降临,我们围坐在古老的院子里,老师继续给我们答疑解惑,关于茶,关于茶人生,关于种种茶之问题,低声慢语,夜风习习。那情那景像极了小时候,记忆里的童年,晚饭后家人围坐院子里纳凉,轻罗小扇扑流萤。若干年后,我们再回忆起今日,又会是怎样的感慨呢。
圆月当空,老师和我们走在回宾馆的路上,大家不由自主的说着,做茶不易,今天老师太辛苦了之类的话题。老师说:不辛苦,有苦有乐才是人生。茶经说,啜苦咽甘,茶也。人生虽苦,但是回甘的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