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许多大中城市,我们看到书店正变得越来越多,在城市的分布也越来越密,因此书店越来越多跑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因为书店背后的资方或团队是不一样的,他们各不相同的背景和主张决定了做出来的书店必然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品质。
既然书店有着不同的形态和品质,那么人们对不同的书店就会产生不同的评价。因此,我们在网络上会看到有人说万圣书园是精神家园,有人说钟书阁是最美书店,有人说单向空间是文青最爱的书店,有人说西西弗书店是让人最舒服的书店。
当然,对于不同的书店,人们也会有不同的批评:有人说有的书店书太少,不像书店;有人说有的书店什么都卖,更像杂货店;有人说有的书店书的品味不够……
甚至是对同一家书店,人们的评价也是各抒己见,乃至会出现完全相左的看法。
那么,究竟该如何评价一家书店?
我以为,从可看见或可感知的角度来说,对一家书店的评价可以综合以下六点。
一、图书选品
许多书业人或爱书人逛一家书店时,一定是聚焦于这家书店的图书选品,虽然每个人对图书选品的理解又各不一样,但基于图书选品的呈现来评价这家书店是一致的立场。
虽然一家书店图书选品的呈现不等于它图书选品的能力,但是图书选品的呈现能够反映一家书店的图书品味、市场定位和价值主张。
书业人或爱书人说到书店的图书选品多半会提起北京的万圣书园,很多人看到的是万圣书园的高质量选品,惊叹它有众多的学术书,其中很多书在很多其它中小书店完全找不到。但梁文道说“我觉得看一个书店好不好,不是看它有什么书,而是看它没有什么书”,这点更是梁文道认为万圣书园是好书店的所在。
万圣书园当然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大多数书店面向的也只是大众客群,如果用看万圣的选品标准去看其它书店,那可能就会产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觉。
而对于其它大多数书店,我更倾向于从经典作品的体系化、特殊选题图书的丰富度、公版书的版本选择、图书的推荐选择四个维度来看它的图书选品。
1、经典作品的体系化
以欧洲文学举例,首先从纵向看,是时间跨度上的相对完整性;其次从横向看,是同时期国别、作家和体裁上的相对完整性。
2、特殊选题的丰富度
怎么理解?我们知道有很多图书是针对社会议题的写作,那么在许多社会议题比如教育、女性、人口、住房、疾病等等方面是否有引进相关图书,甚至是针对同一议题是否有不同观点的图书存在。拿人口议题来说,费孝通的《生育制度》是一种,译文纪实的《不让生育的社会》是一种,莫言的《蛙》是一种,梁建章等人著的《中国人可以多生》又是一种,而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则是又一种。
3、公版书的版本选择
这个比较好理解。有的公版书市面上的版本非常多,有些公版书你在同一家书店甚至也能找出好多种。比如美国哥大历史系教授理查德·霍夫施塔特1970年去世,他的作品今年开始变成公版,于是他的代表作《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今年到目前为止就有了3个版本。《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还是偏小众的学术书,如果是一本畅销文学名著,那可能就有30个版本甚至更多,看看《唐诗三百首》《小王子》有多少个版本?
而不同版本的设计水平、翻译质量和定价都不尽相同,这就考验书店人的判断和筛选能力,而许多读者确实需要书店人来把好这道品质关。
4、图书的推荐选择
这主要是指书店各种形式的图书推荐,比如重点展台、玻璃橱窗等区域的推荐图书以及书店在自媒体的推荐书单。如果说书店整体的图书选品是从宏观上反映一家书店的图书品味和价值主张的话,那么重点推荐、书单推荐则是从微观上体现一家书店的图书品味和价值主张。
如果是看畅销程度,那么东野圭吾、法医秦明等人的书无疑会长期在列;如果是看图书品味、有些书店或许会按出版品牌来选,比如选三联、理想国、三辉图书等品牌的图书;如果是看价值主张,则可能是定期集中推荐某一社会议题关联图书或不同社会议题关联图书集中推荐。
二、陈列逻辑
一家书店的图书选品好坏是一回事,而店内图书遵循怎样的陈列逻辑又是一回事。如果图书选品工作做得不错,但陈列逻辑混乱,想当然的肆意发挥,那也就糟蹋了前期的选品工作。
不管一家书店想不想赚钱盈利,书店总归是面向顾客的,它不应该成为书店人的私家书房,因此书店的陈列逻辑一定要让走进来的大多数顾客能够捕捉或感知到。
书店的陈列逻辑可以理解为图书布局规划和图书陈列落位两个方面,图书的布局规划是从全局视角出发,图书的陈列落位则是从具体操作来讲。
有些书店图书的布局规划做得没有问题,甚至很有创意,但是一到图书的陈列落位发现问题频出。假设一家书店在布局规划时定位做一家女性主题书店,我随意假设书店只细分为女性童年、女性成长、女性职场、女性家庭、女性文学、女性思想这六大板块,假如从布局规划上来说没有问题的话,但是具体到书店的图书具体陈列落位,却有可能出现部分图书难以归类落位的问题。我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比如这家书店它没有做到坚决舍弃,出现了《论语》《庄子》《唐诗三百首》《战争与和平》《恶之花》《联邦党人文集》等等图书,这些图书候显然难以陈列落位,就会出现布局规划和陈列落位的冲突情况,这时要么予以清退,要么重新规划图书分类版块。
三、空间体验
书店的空间体验可以具体分为区位、设计、动线和灯光等方面的体验。
区位比如交通便利性、能否快速被发现。设计并不是说书店外观和空间设计越酷炫越好,而是给顾客的综合观感,看着得体大方舒适更重要。梁文道说过于好看的书店是形式大于实质,以我造访过的一些书店来看,的确如此。
动线方面则是书店内部的空间规划、通道设置对顾客的引导性和便利性,如果一家书店通道很拥挤,通道绕来绕去,显然给顾客的体验感很不好。
灯光(光线)对于书店来说很重要,书业人喜欢说“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刘易斯·布兹比写本关于书的书就叫《书店的灯光》,很多人逛书店也喜欢拍书店的灯光。对于书店来说,柔和恰到好处的灯光最重要,也能给读者更温馨舒适地体验。
四、服务水平
书店的服务水平体现为但不限于服务态度、服务内容、专业能力和店客关系。
服务态度不仅是书店人员的语气、态度等,还包含对顾客的行为采取什么应对措施,比如说抄书拍照、又或者客诉。万圣书园老板刘苏里接受采访时曾说他不允许员工监视读者抄书拍书行为,也不需要叫起席地而坐看书的读者,因为他说自己也是读者,另外就是这些读者将来说不定会回报书店,成为重要的客户。
专业能力比如店员对顾客提问的解决能力,能不能快速找到书,能不能给有需要的读者合理推荐相关图书,能不能给有需要的读者介绍书店的一些基本情况等等。
至于服务内容和店客关系比较好理解,就不具体讲了。
五、活动质量
如今读者对书店的评价显然不仅在于图书、空间和服务了,有些读者更看重书店的各种活动。
如果不是疫情限制,书店平时可以做的活动实际上很多,哪怕是没有资源的小书店,也可以做出自己的活动特色。
很多书店都会做节假日促销,周年庆活动;越来越多的书店做读书会、分享会一类的活动,比如重庆刀锋书酒馆每月一期“不普通分享会”,给每个人公平的机会去展示和分享自己。很多品牌连锁书店如西西弗书店、单向空间、钟书阁等一年下来则有各种各样的名家文化沙龙,而以文化沙龙闻名的莫过于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
六、销售能力
书店如果不是像阿那亚“孤独图书馆”(三联书店海边公益图书馆)那样做宣传做公益,那么始终是希望盈利的。不过销售能力能用来评价一家书店吗?书业人或爱书人不是爱讲情怀排斥功利吗?
首先销售好的书店不等于就是好书店,这仅是一个角度。我们假设一家诚品书店的年销售额落后于一家新华书店的销售额,但不一定能说这家新华书店就比这家诚品书店要好,我们只能说它销售业绩更好,但这还不一定是销售能力更好。
其次我所讲的销售能力,更应该体现在相似客群定位和相似市场环境的书店之间,谁销售业绩更好,谁才是销售能力更好。因为这时候体现出来的销售能力也凝结了这家书店背后的专业、服务等等综合品质,这才是为什么销售能力也是评价一家书店的选项之所在。
书店是最复杂的零售业态,如何对书店进行评价仅是个人观点。没有哪家书店该成为其它书店的标准模板,不同形式的书店存在也是书业人的幸福所在,正如罗素所言“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参考资料:
梁文道:好书店,不在于有什么书,而在于不卖什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