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以来,由于香港疫情爆发波及深圳,引发深圳各区多点爆发确诊病例,很多工作都放了下来,全力以赴投入到疫情防控当中,除了被隔离在家和被抽调下社区参与防控的人,其他人只能留守待命,尽量避免接触他人。空余的时间里,几乎是陪伴书本度过的,无意间捧起这本《穆斯林的葬礼》就放不下了,600多页的书用一周时间一口气读完,这几天整个人沉浸在书本的各个人物命运当中,在时空交错的漫漫历史长河里,读完后心中似乎有一团火在燃烧,脑海中萦绕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丰满,灵动,朦胧,缥缈,时时在眼前,挥之不去,一个穆斯林家族,60年间的兴衰,几代人的命运沉浮,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人生,命运在跌宕起伏当中走向人类共同的归宿。
全书从序曲开始,一共17个章节,围绕“月”和“玉”两条主线贯穿始终,这两个字本身就能引发许多的联想,有一种朦胧而又清冷的美。感叹于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每一个场景的描写都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冷又冷得入骨,恨又恨得透彻,痛又痛切心扉,美又美得陶醉,痴又痴得疯狂……是一部穆斯林圣洁的诗篇,充满悲剧的美感!
通过一个穆斯林家族玉器世家几代的盛衰,把生命的爱与痛深深的融进了文字当中,让人无法抑制,无法释怀,把人生的真谛写的深邃动情,摧肝裂胆。此书让我看到了穆斯林伊斯兰宗教信仰对一些少数民族带来的深刻影响,一个家族至死不渝的信仰追求,对于我们汉人来说这是一部穆斯林宗教信仰的教科书,知道了许多以前未曾了解的东西,从而对这些民族有了更多的尊重和敬仰。知道了伊斯兰就是阿拉伯语的“顺从”,穆斯林是顺从真主的人,知道了人死之后是要走完所有的既定的流程和仪式之后,在真主的引领和浩浩荡荡的送葬人群当中走向未来的归宿的。要躺在“旱托”上通过洗完“小净”、“大净”最后进入“拉赫”永久长眠。
第一代琢玉人梁亦清为了完成一艘郑和下西洋的玉船,不分昼夜,历时三年,在最后将近成品的那一刻一命呜呼,永远倒在他倾尽一生的“水凳上”。从此家族命运就发生了转折,留下软弱无能的妻子和未成年的一对女儿--梁君璧、梁冰玉,还有徒弟韩子奇。这个韩子奇是个孤儿,在师傅死了以后,为了重振家业不惜拜师傅的仇人蒲寿昌为师学艺,学成归来娶了师傅的大女儿为妻,他的一生是个玉痴,是个“玉王”,在日本帝国入侵中国的时候,不惜抛下妻儿带着他视若珍宝的五大箱玉器远渡英国避难,未曾想这一别就是十年,在炮火纷飞的年代带给人们多少伤痛和磨难,造成了多少家庭颠沛流离和人生悲剧。
当前正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发生战争的时期,看书时有一种强烈的时空代入感,有一种子弹打在自己身上的疼痛。
韩新月,韩子奇和玉儿的女儿,清新脱俗,纯洁高雅,才华洋溢,就像一轮初升的明月有着无限美好的未来,她通过个人的努力考上了燕京大学,心中理想的学府,但上学未满一个学期就因为家庭的变故导致原有的心脏病发作,加上休学期间的种种打击逐日加重,最终不治身亡,一个穆斯林的葬礼由此展开。
楚雁潮,韩新月的老师和初恋,不是回族,是汉人,因此未能得到韩新月的继母梁君璧的接纳,两颗相爱的心在痛苦中煎熬,最终消磨掉韩新月最后一口气。他在韩新月死后一直孑然一身,时常伫立在韩新月的坟前,回忆两人的过往。他也是个苦孩子,学业优秀,勤勤恳恳,因为父亲不明原因被捕后再无消息,以后一家人经受诸多猜疑,扣帽子,所以无论他多么优秀,多么用心教学,也一直受排挤,受压迫,所有的悲与痛,无人能知,无人能晓,在长长的人生岁月里常常流连于韩新月的坟前,奏起女友生前最爱听的乐曲。
梁君璧,韩子奇的原配夫人,一个王熙凤式的人物,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每天五次礼拜,一天不落,任何有违背回族宗教信仰的东西都容不下,不惜牺牲子女的幸福甚至性命来维护宗教的尊严和权威,家族的起起落落荣辱兴衰全部一个肩膀扛到底,是古代女人的缩影,同时她的强势也决定了家族中每一个人的命运。
梁冰玉,梁君璧的妹妹,为了逃离在学校一段不堪回首的爱情,随着韩子奇逃难到英国,在十年动荡当中阴差阳错嫁给了韩子奇,生下了韩新月,战争结束后一家三口回国寻亲,没想到原来的家依旧,姐姐和家人依然活着,深知此处已经没有容身之所,含泪留下2岁的韩新月,独自一人流浪他乡,她活得个性,独立,不委屈求全,在外漂泊了30多年杳无音信,60多岁回到故园,韩子奇、姐姐、女儿都已全部逝去,让家族中每一个人都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此书值得一看,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弦,曲终掩卷,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