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5 二百九十一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11.25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语音整理
我们知道,孔子一直都是主张“学而优则仕”,意思就是学在前,学成才去做官。而那种在仕中学、在学中仕就是用心不专,既会误事又会误人。
本章在理解上并没有什么难度,就是子路想推荐子羔去担任费县的县长。孔子反对说,你这样做会害了这个年轻人。子路却反驳老师说,有百姓,有属吏,还有土地,还有五谷,为什么一定要读书才算是求学呢?孔子说,这就是我讨厌那些巧言善辩之人的缘故了。
我们来看文本。“子路使子羔为费宰”。我们知道子路一度当过季氏的家宰,就是大管家,既有权又有钱。他与师弟子羔,也就是被孔子评为“柴也愚”的那个高柴,关系比较好。有人考证子羔当时大概只有24岁,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儒生,子路就想提携提携他,给他一个好的前程。
“费”,bì,今天读fèi,这是鲁国境内由季氏掌管的一个县,叫“费邑”,在今天的山东还有费县。
子路为了提携子羔,就推荐他去费县当县长,但是孔子表示反对说“贼夫人之子”。“贼”古今意义差别比较大,今天说的就是“小偷”,而在这里是一个动词,意思就是“伤害”。孔子意思就是说子羔还比较年轻,学问还有欠缺,现在去当县长,有点拔苗助长的意思。太早承担的那么重大的责任,相当于德不配位,实际上却害了人家。
我们知道,子路这个人做事比较鲁莽,比较草率。面对孔子的反对意见,子路就直接怼了回去,说那里“有民人”,“民”就是百姓。“人”就是那些负责管理百姓的一些官吏。“有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后来用“社稷”指代国家。在这里我们简单地就理解成“有土地、有谷物”。也就是说,子羔是去做一个管理者,那个地方,有百姓,还有其他官吏来辅佐他,又有土地,又有谷物,什么都有。总之既有权又有钱,“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为什么一定要守在这里读书呢?去管好人民,管好社稷,它本身也是学习呀。
我们用今天的话来解读子路的这种想法,就是读书学习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挣钱吗?既然现在有了好工作,还读什么书呢?其实子路的这种想法在今天还是很有市场的,很多人依然持有这样的观点。甚至还用这种观点去教育自家的孩子,能挣钱还是先挣钱,找到好工作了,就不用先读书。实在不行,再去读书,拿个学位,为找份好工作做准备。
孔子对于子路的这种观点,根本是不屑一顾,就没有给他多废话,也没有解释,直接骂子路“是故恶夫佞者。”“佞者”就是满肚子歪理,说话油嘴滑舌,啥事都要辩论一番的人。
孔子面对子路的这种狡辩非常生气,也没有给他多说。实际上,子路的观点到底存在哪些问题让孔子懒得理他呢?首先,子路目光短浅。他只是看到了当下就能够获得的一些利益,没有看到学习对一个人长远利益的重要性。现在有了好工作机会,就抓紧时间先去挣钱。没有机会,再说学习的事儿。第二,孔子并不认为子路能够知人善用,他推荐的子羔在孔子看来是一个比较愚笨的人,是不能够担任“费宰”这一职位的。孔子最担心的就是他的弟子,德薄而位尊,没有那么高的德行和能力,非要坐在某个高位上,等于把他置于风险之中,招来的必然是祸端。孔子就一再提醒子路,你不能因为和子羔个人关系比较好就举荐他,因为你的根本出发点错了。
当下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叫,“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实际上非常庸俗,因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能够见到的人,基本上都和自己差不多,处在同一个层次,住在同一区域,想法往往也是大同小异,不可能有深度的交流和根本性的提高。意思就是说,你能够见到的人,基本上都是和你差不多的人,有着同样的认知,有着同样的偏见。以目前你所身处的环境,不可能见到什么高人。万一真见到了高人,人家也未必给你指路。所以,这只是你单方面的美好愿望,根本实现不了。
总之,只有读书能够让一个人穿越时间,跨越空间,能够与更多拥有智慧的人交流。比如我们学《论语》,那就是在和2000多年之前的圣贤交流。这就是为什么子路所说的“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让孔子不屑一顾的原因。
与这件事形成一个鲜明对比的是孔子的另外一个学生——漆雕开。孔子曾经对他说,你已经学成了,可以去做官了,要不然年龄大了就没机会了。但是漆雕开推辞说,做官这件事我还没有信心,我要跟着老师继续学习。这让孔子很满意,认为他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然而事实上,被孔老师认为比较愚笨的子羔,是孔门弟子中做官次数最多、任职时间最长的人。先后在鲁国、卫国四次为官,不仅担任过费宰,还担任过武城宰和卫国的士师。虽然老师觉得他学问不够好,但是他为人比较忠厚、公正、清廉,从不越礼。在卫国内乱中又全身而退,受到了孔子的表扬,成为孔门的杰出弟子之一。
孙中兴详解
这章是孔子谴责子路让没有学过政事的子羔为费宰。子路听完孔子的教训之后,还狡辩,因此被孔子连骂了两次。
子路让年轻未学过政事的子羔当“费”这个地方的宰。孔子知道以后,骂子路说:“你这是糟蹋别人家的孩子!”子路听了很不服气地说:“当了宰要治民和事神都是学,何必一定要熟悉经典才算是学呢?”孔子看他不知悔改还狡辩,就再骂他说:“就是讨厌像你这样强词夺理而不知反省检讨的人。”
“贼”是“害”。“夫人之子”是指“子羔”,也就是在《先进篇》第十八章提到“柴也愚”的“柴”。和前辈不同,刘宝楠对于本章的重要字词都有详细的解释:“民”是“庶人在官”,“人”是“群有司”,两者“皆所以佐宰治事也”。“社”原指“一百户人家”,“稷”是“谷神”,“社稷”合称就是“土地神”。“书”是“《诗》《书》《礼》《乐》之统名”。“佞”是“口才”,也就是逞口舌之快,强词夺理。
其实,子路说的“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并没有违反孔子的本意,特别是在鲁哀公问起弟子孰为“好学”时,他就曾以“不迁怒和不贰过”回答,没提到“读书”(《雍也篇》6.3)。甚至孔子也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篇》1.14)。这里同样也没提及读书。子夏也说过类似的话:“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篇》1.7)有一次鲁哀公问子夏:“必学然后可以安国保民乎?”子夏曰:“不学而能安国保民者,未之有也。”(《韩诗外传·卷五》)下文只提到“师”的重要性,并没提到“读书”。所以孔子气的不是子路说错,而是子路故意误解孔子的意思。
孔子并没说子羔一定要读书。可是,子羔未学过政事,就让他去当宰,这不就等于以“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子路篇》13.30)?套句流行的话说:“读书不是万能,但不读书万万不能。”书中有着从事政事所需的各方面知识和礼仪,如果子路能先从这里开始培养自己的学弟,才是长远的从政之路。否则只会是灾难一场。“欲速则不达。”(《子路篇》13.17)
毓老师常说:“万般不与政事同。”许多人都梦想着从政来改变社会,但多少人是先被政治改变了,却没像当初想象的那样改变了社会。
读书和从政有着奇妙的关系。这恐怕是子路和孔子都没能弄清楚的地方,所以子路才逃不过死劫,孔子才会周游列国而四处碰壁。
是吧?不是吗?
张居正直解
子羔,是高柴的字。宰,是邑宰。贼,是害。夫人之子,就指子羔说。佞,是强辩饰非。昔子路为季氏宰,因欲举子羔为费邑之宰,孔子责之说:“凡人学优斯可以登仕,明体乃足以适用。今子羔资质虽美,而所学尚浅。若遽使为宰,则内有妨于修己,而学问无由以成;外有妨于治人,而功业必不能就。这不是爱他,实所以害之也,如之何其可乎?”子路因夫子之责,乃不自以为过,又强词以应之说道:“费邑之中,有民人焉,所当治也。有社稷焉,所当事也。若于民人而求所以治民之理,于社稷而尽所以事神之道,这便是学了,何必读书,拘拘于章句之末,然后谓之学耶?夫治民事神,固学者事,要必学之已成,然后可仕以行其学。若初未尝学,而使之即仕以为学,则道理不明,施为欠当,其不至于慢神而虐民者几稀矣。”子路此言,非其本意,但不肯自认己错,而取辩于口给以御入耳。夫子乃直言以责之说:“我平日所以恶那佞口的人,正谓其不论理之是非,而惟逞口辩以求胜耳。由也自今可不戒哉!”夫漆雕开必已信而后仕,则夫子喜之。子路于未学而使仕,则夫子责之。可见出治有本,务学为先,凡有天下国家之责者,其职任愈大,则其学当愈充,其关系愈重,则其学当愈勤,诚不可一时而少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