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成一件事?
这是很多人会问的问题,我自己也一直在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要做成一件事情,大多数人会认为这需要做事的人有眼光,有魄力,有能力,有资源,还要懂得坚持。
这些都对,但都没有触及到这个问题的根本。
因为在上面这类解释中有一种很明确的假设,就是「我」很重要,因为「我」这件事情才能做成。
这个世界上很多人把自己看得很重,太把自己当回事,可事实上,做成一件事,首先因为这件事是一件对的事。
因为这是一件对的事,所以即使不是你来做,也会有别人来做,而你只是恰巧在某个时间某个情境碰到了这个做事的机会,你只是做成这件事情的「工具」。
而要把这件事情做成,不需要你把自己当回事,而需要你把自己这个工具打磨到极致,让这件事情本身引领你去把它做成。
而事成之后你收获的名利财富成就,只是你把这件事情当回事的副产品。
一个人最大的本事,是不太把自己当回事,而把真正要做的事当回事。
不太把自己当回事,
你才能把自己的事当回事
在《十三邀》这档节目中,许知远采访了马东。
触动我的并不是这场人生的畅谈,而是在整个节目中,马东表现出来的那种看似玩世不恭却实则深沉厚重的举重若轻。
镜头落在蔡康永身上,他说:
“我其实不知道马东当初为什么找我。
他找我的时候,我其实就在想说,一个中央电视台做到主管的主持人,选择转战网络平台做节目,应该是个雄才大略的人吧。
可见到本人的时候,却发现他并没有那么把自己当一回事。
娱乐圈是一个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
可在这种环境中,马东却有一种,你没有把我当一回事也没有关系,你没有把我会的东西都知道而佩服我,这也没有关系。
这一点,是我觉得很奇妙也很有意思的事情。”
马东就是一个不把自己当回事的人,因为他把自己真正要做的事当回事。
所以,纵观整期节目,我看到马东被奇葩说辩手的戏虐和嫌弃,也看到了他与工作人员交流的诚恳和随意,更加看到了他与许知远对谈的真实和睿智。
一个不把自己当回事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活明白了的人,他不虚张声势,也不浪费精力,知轻重,明深浅,哪些重要,哪些无用,在他心里一清二楚。
所以,不太把自己当回事的人,才有机会把自己要做的事当回事,因为他往往是那个「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人。
当许知远问马东:“你喜欢这个新时代吗?”
马东的回答是三个“我喜欢”。
“一点抵触情绪都没有吗?”
马东的回答是三个“没有”。
马东说他没有感受到新生代的冲击,相比于许知远,他更能理解和包容这个时代的年轻人。
他没有把自己特有的想法观念强加在别人身上,反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的变化。
就像他从传统媒体转战网络平台,带着的就是一种对新鲜事物的好奇。
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不把自己当回事的人,才会愿意去拥抱变化,让自己在变化中揉碎了,熔化了,然后再锻造重生。
如此,他才有了把自己想做的事做成的机会。
不太把自己当回事,
才能处于把事做好的状态
一个人要想做好一件事,往往都有个前提——
他先要能够让自己进入到把事做好的状态,然后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好。
你可以观察周围那些有所成就的人,一旦什么事情找上门,他们就可以挽起袖子立马开干,而不像很多人那样磨磨蹭蹭,推了今天推明天。
所以,一个能成事的人,往往都能让自己处于把事情做好的状态。
那「把事做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国家博物馆讲解员河森堡说,他在给别人讲解的时候有这样一种切身体会——
如果一周之内他每天都讲,连续讲两周,那他嘴皮子就特别利索,第一句话刚说出口,第三句话在脑子里就已经准备好了,而且总能在记忆里搜到措辞最贴切的词汇,表达得既流畅又精准。
但如果他两个星期不做这种高强度的讲解,就会很明显地感到自己的表达能力迟钝了,说话语无伦次,有的词汇在嘴边绕,但就是想不起来,有时候比划半天手势愣是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急得不行。
前面这种「流畅顺遂」的状态,其实就是可以「把事做好」的状态——
在这样一种状态里,你是一个眼里非常敏感的人,总是能调动所有感官去专注眼下正在做的事情。
而「把事做好」的状态,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心无杂念——
你的内心井然有序,所有的念头只与当下的事情相关,相互支持,步调一致,就像一条充满能量的河流,徐徐流淌,充实而感动。
这种状态就是活在了当下,临在此时,此地,此事,达到一种「无念无我」的状态。
当一个人处于这种「无念无我」的良好状态,他就能够充分发挥潜能,拥有最佳表现,最终自然而然地把该做好的事情做好。
臣服于当下,
你才能专注地把事情做好
当你不把自己当回事,而把当下该做的事情当回事,你才有机会放下内心的恐惧,焦虑,专注于此时此刻,真正地把事情做成。
放下对生活的执念,反过来让生活本身引领我们去把事情做好,这真的是一种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