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卧猫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当之无愧的国学经典。
对《红楼梦》痴迷的人不在少数,甚至有人将毕生精力放在研究《红楼梦》上,并且乐此不疲。
人们对这部伟大作品的研读,渐渐发展为一门学问,称为“红学”。红学研究者从考证、索引、评点、题咏等等多个方面,对这部清朝的章回体小说进行深入研读,甚至像猜谜一样去解密它。
在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中,《红楼梦》是最特殊的一部,因为它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如今最广泛的说法是,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
张爱玲曾经说过人生有四大遗憾,其中之一就是“红楼未完”。
正是因为这是一部有缺失的作品,而它完成的部分又如此精妙,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人们对它产生好奇,想要挖掘和探究缺失部分究竟是何内容。
毛泽东对《红楼梦》的评价也很高,他曾说过“读三遍不够,至少要读五遍以上。”的话。
《红楼梦》一度是我的枕边书,也听过刘心武老师对《红楼梦》的揭秘,以及蒋勋老师对《红楼梦》的解读。总想着有一天也来谈谈《红楼梦》,那么第一个谈起的人物该是我最钟爱的林黛玉吧?
可是这次重读《红楼梦》,却不曾想第一个打动到我的人物,居然会是林如海。
林如海是小说中描写不多的人物,他是林黛玉的父亲,官居苏州巡盐御史。出身经商世家,却也是书香门第。林如海家世背景深厚,既有着五代经商的根基,又是前科探花,绝对说的上是人中俊杰。
《红楼梦》整部书中,对林如海的正面描写只在第二回中,而且着墨不多。可仅仅是寥寥几笔的描写,却极其精准地塑造了一个谦虚儒雅的男人形象,也塑造了一个慈爱深沉的父亲形象,曹雪芹的文笔可见一斑。
读过林如海,让人不禁感叹,只有这样的父亲,才会培养出黛玉这般多才多情的女子!
林如海是怎样一个人?
林如海的家庭背景,前文已经介绍。集官宦之家、经商世家、书香门第于一身,可以说是既有权又有钱还有才。
在小说所描绘的当下,林如海刚刚被皇帝钦点为巡盐御史,可谓官运亨通。
要知道,在清朝,巡盐御史是正七品官职,而且盐业是受国家直接管控的行业,受皇帝调配做盐业督查工作,官场地位之高可以想见。
贾雨村曾经是位落魄书生,想要进京赶考,却连路费盘缠都没有。只好寄居在葫芦庙中,靠为别人写字撰文勉强换口饭吃。
后来得益于甄士隐的帮助,给了他五十两白银做盘缠,两件冬衣御寒,贾雨村才得以进京考取功名。科举后他中了进士,做了县太爷。可是官职没做多久,就被人上奏参了一本,皇帝发了怒,将贾雨村革职。
被罢官的贾雨村怀才不遇,为生计,才在朋友的引荐下遇到林如海,在林如海家做家庭教师,专职教导林黛玉和她的两个伴读丫头读书。
林如海和贾雨村两个人,无论是门第出身,还是为官能力,都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但林如海其人如何,恰恰可以从他对待贾雨村的态度上看出一二。
贾雨村得知皇帝在准备重新任用旧官的好消息,决定去求林如海出面,请他帮忙央烦贾政从中帮助疏通关系,让他能重新做官。
这明显是贾雨村有事求林如海帮忙,可是当贾雨村说明来意,林如海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因向蒙教训之恩,未经酬报,遇此机会,岂有不尽心图报之理。弟已预筹之,修下荐书一封,托内兄务为周全,方可稍信弟之鄙诚;即有所费,弟于内家信中写明,不劳吾兄多虑。”
林如海的话中多次用了谦辞,比如自称为“弟”、将自己诚意说成是“鄙诚”。不仅用词谦虚,而且思虑周到。他照顾贾雨村的自尊心,唯恐他因为有求于人而产生羞愧之感,一开口便说自己理应报答他教授女儿黛玉的恩情,让贾雨村的求人姿态立即变成有功该受禄,有效地维护了他的尊严。
不仅如此,林如海还预先考虑到贾雨村可能钱财不多,不等他开口,他就已经把一切都替他打点好。他主动提出一切花费都由他承担,语气极其恳切,姿态放的极低,让对方在领受好意的同时,没有半点儿不舒服的感觉。到贾雨村真正出发进京那天,林如海还为他预备了很多礼物,一齐放到随行的船上。
在清朝的官场,如果说人和人之间讲话使用谦辞实属正常,林如海讲话的语气不能代表什么。那么他主动写信给贾政为他谋取官职,并为贾雨村筹备一路花费,临行还奉送丰厚礼品,绝对不能说是虚情假意了吧?
他们二人身份地位悬殊明显,面对贾雨村的求助,林如海很可以拿出官家的气派来对他不闻不问。或者说,他可以表面客气一番,实际上并不出力,这也实属正常。
可他不仅鼎力相助,还在钱财方面思虑周全,让贾雨村不仅没有求人的低下之感,并且感到受之无愧。
贾雨村在事后的感受是“雨村唯唯听命,心中十分得意。”
助人为乐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美德,距离高尚可能还有些距离。但如果能做到帮助别人,还让别人没有半点因为受到恩惠而产生的惭愧之心,能够舒舒服服的领受,这的确可以称之为高尚。
林如海对待贾雨村的态度,他的体贴和周到,无疑显露出他的处世哲学。
所以说,作为一个男人,林如海儒雅谦逊有修养,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林如海又是怎样一位父亲?
在林黛玉十岁出头的年纪,母亲贾敏因病去世。在黛玉之前,贾敏曾有过一个儿子,可在三岁时不幸早夭。林如海也有几房妾室,可是都没能生下孩子。黛玉是林如海唯一的女儿,夫妻二人将她视如珍宝。
贾敏不幸去世后,贾敏的母亲,也就是林黛玉的外祖母,痛失爱女,悲伤难耐。又想到林黛玉小小年纪就没了母亲,不忍心让她孤苦伶仃,于是派人到苏州接她来,意欲将她养在身边,亲自疼爱教养。
林黛玉不忍心在母亲刚刚去世之后就离开父亲,心中万般不舍。是林如海的一席话,让她放心乘船前往外祖母身边。
“汝父年已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扶持。今去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正好减我内顾之忧,如何不去?”
这段话虽然短,却难掩一位父亲的柔情和体贴。
他把自己脆弱的一面展露给黛玉,从一位父亲瞬间化身为一个垂暮的老者。他向她诉说这些年的辛苦,表示自己已经没有过多的精力去照拂她的生活。
听了父亲的话,黛玉“方洒泪拜别”。
而事实上,林如海真的舍得女儿离开自己吗?
在第二回处,对林如海进行侧面介绍的时候,就曾经说他将独女黛玉看做掌上明珠,对她教养疼爱有加,“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那时妻子贾敏还在世,尚且用词为“荒凉”,那么贾敏离世,黛玉又离开之后,又该如何形容林如海的生活呢?
可是作为父亲,他不愿意因为自己的私心,而耽误女儿的成长。
对于黛玉来说,去外祖母家,既能享受到长辈的疼爱,又能有姐妹们一处相伴玩闹,无疑要好过在家独自一人。
可是为宽慰黛玉的心,如果只点明这一层意思,不但不能让黛玉放心离开,反而会让她心怀歉疚。所以他抛出一句“正好减我内顾之忧”,让黛玉感觉自己离开能稍微减少父亲的操心,虽然不忍心,却也只好照办。
“正好减我内顾之忧”,这一句话抵过了千言万语。所有的不舍和留恋都深深埋在心底,林如海对黛玉的爱全都藏在了这句简单的话背后。
都说父爱如山,做子女的,如果已经感受到父亲一分的爱,那父亲所付出的爱很可能已经超出了十分。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很多时候,做长辈的,往往会把最深的情藏在最柔软的心窝。他们口中说出来的,很可能并不是最想表达的,却一定是做儿女的最需要听到的。
林如海就是这样一位父亲,他时时以女儿的需要为先,考虑到她最细密的情绪,在离别之际,不忍让女儿有一丝一毫的歉疚之感。
从林如海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为人父母的道理?
首先就是言传身教。
现在的社会中,有一句口号非常流行,甚至给初为父母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那就是“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所以,现在的父母,拼命工作,就是为了能够给子女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让他们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有更优渥的成长体验。
往往在这种盲目的追求中,有一件事会被父母们忽略。那其实是一项成本最低而收益最大的的教育投资,就是“言传身教”。
父母把自己打造成更优秀的人,从而用自己的行为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最有帮助的。
就好像林如海有待人接物的谦逊和体贴,才会培养出林黛玉对万物的有情。在林黛玉眼里,连一朵花也是有情感的。她的《葬花吟》把自己的命运和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没有一颗爱着万物的心,是写不出这样晶莹透彻的诗篇的。
而林如海对林黛玉的教养,“言传身教”就做得极好。
另外一点是学会放手。
为人父母是一种学问,更是一个从接纳到放手的艰难过程。
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要学会去接纳一个新的生命,学会承担责任。而随着孩子的成长,又要慢慢学着放手,学着在孩子的生命中抽离。
我们看过很多父母溺爱孩子、该放手时却做不到放手的案例。比如90后大学生入学父母陪读,子女婚后要求同住等等。归根究底,并不是孩子真的没有独立能力,而是做父母的心态出了问题。
永远守着孩子,并不是对孩子最理性和最真挚的爱。而在该放手时就学会放手,才是父母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像林如海这般,不仅适时放手,而且还还放得如此漂亮,这更是一门艺术。
《红楼梦》里的人物共300多位,每一位都代表着一种人生。
而林如海可能是书中作为父亲辈里最睿智和最豁达的一位,在他的身上,我们能学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为人父母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