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
--《繁花》读后感
慢慢走来
上海的历史并不长,开埠才一百多年,却是中国被书写最多的城市。在众多以上海为题材创作文学作品的作家中,个中翘楚应推张爱玲和王安忆。但金宇澄《繁花》的出现,却打破了这种双剑合璧的格局,他与她们一道成为描写上海最得力的“锵锵三人行”。
张爱玲笔下的上海充满了贵族气,有一种市列珠玑、室盈罗绮的陈旧感,与芸芸众生相隔很远。而王安忆的目光虽然能够投向上海的里弄巷陌,但用普通话叙事和对白的风格,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味道。如果把人物的活动背景置换成南京或苏州,好象也很贴切。而金宇澄的上海,却是非常世俗化,充满了市井气息。小说中的叙事和对白全用吴侬软语,在读者面前展现的是最原汁原味的上海。
《繁花》的人物在同类题材中最具草根味。以阿宝、沪生和小毛为主的这些人,都不象过去这类题材所展现的政商名流、学界精英和明星名媛。这些生活在塔尖上的人物,一直是以上海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所热衷表达的。似乎只有以这些人物为主角的文学作品,才能与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相匹配。而《繁花》恰恰能够反弹琵琶,打破常规,里面的人物全是社会的底层。三个主角中,阿宝和小毛一直都是工人,遭遇九十年代的下岗潮后又成为无业游民,重新上岗也不过是保安一类的底层职业。沪生算是混得不错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做过五金公司的采购员,吃过一些回扣,日子还算滋润。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自学成材,当上了律师,但仍属文化含量高一点的自由职业者,与体制内的精英阶层相去甚远。至于其他的人物,都在工人、小职员、小店员、小老板和居委会干部这类普通职业中打转。甚至还有一些社会边缘人,象董丹桂,旧社会在大世界做过舞女,新社会作为资产阶级腐朽生活的象征被抛弃,在人前受到歧视。还有招娣,是传销的一个小头目,受到政府的打击。这些人虽说比引车卖浆、贩夫走卒好一点,但还是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大都市的底层民众,这个庞大的金字塔的塔底。
《繁花》就是这样波澜不惊地以说书一般的形式讲述了这些普通人的上海往事,它是一串以故事为珠子连缀而成的项链。这个故事的结尾,又是下一个故事的楔子,循环往复、盘根错节,在二个年代中穿插往返。全方位、多角度,有血有肉地展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上海小人物的穿衣打扮、言行举止、宴饮酬酢和悲欢苦乐。书中的人物似乎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只是平庸的活着。寂寞的生,寂寞的死,所谋不过是劳累之余,坐在吱哑作响的竹椅上,就着一小碟豆腐干,品着二两绍兴黄酒的快乐。这种琐碎、平淡甚至有些无聊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上海也不总是充满了尔虞我诈的商战、波谲云诡的谍战和畸情孽恋。
阅读《繁花》时,很容易令人联想起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世俗风情画让宋代在我们眼中并不遥远和陌生,变得可以观望甚至走近。
《繁花》就是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今天我们要了解宋朝,就不能不欣赏《清明上河图》。同理,若干年后,人们要想了解二十世纪的上海,就得阅读《繁花》。它与《清明上河图》一样,是一个时代的坐标,也是一尊文化化石。
.taobao�J�U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