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友不如己者”
这句话,颇有争议。
如果把“无”当做“没有”来解释,就可以翻译成“没有朋友是不如自己的。”人有所长,必有所短,人有所短,必有所长,这世界,没有谁是不如自己的。从生活的角度来看,交朋友,性情相投、无坏品质即可,原无太多要求,看看身边的朋友,自小而大,各有所长,聚会之时相谈甚欢,哪会留意去和朋友比长短?
孔子教人,必不会如此绝对,充其量只会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己去判断善与恶,遇到善言善行就去学习,遇到恶言恶行就反省自己是否也有这个念头,有过错就改。
而朱熹把“无”训作“毋”,这就译成“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但在《论语》中既有“无”字,也有“毋”字,两者不同不通用,不必解释为同一个字,看来,朱子的解释有他自己的意思在。
想想小时候,父母总会叫我们不要和某某坏小子交朋友,现在做了父亲,也在审查孩子所交的朋友,生怕被人带坏了。有这层意思,但朱子更可能是从修身求道的角度去理解,这样交朋友就要慎重了。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有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修身要择友,因为有德的朋友能辅助自己的仁德的修养,不修德的朋友会勾起并扩大自己的私欲,不利于修身。如古人游学,找的即是有德之人、有知之人、求道之人,并不会在旅馆酒肆中任意结交朋友。
这个冲突,在子夏和子张之间也有,子夏说可以和交朋友的人就去交,不可与他交朋友的就拒绝(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说君子尊重有贤德的人,容纳普通人;嘉奖善行,怜悯能力差的人(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子夏重视朋友能给的,而子张留意的是自己能给朋友的。
交友无定法,更何况,朋友不一定那么容易遇上,若能交到好朋友,互助共进,甚或,可以共学可以适道的同道之友,人生会有一个新天地。
个Bu1�v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