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言行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多方学习就不会流于固陋。以忠信为做人处事的原则,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有了过错,不怕去改正。”
《论语》中“学则不固”的“固”历来有歧义,有释为“蔽”,有释为“坚固”,从词源上及文献看,此二义均为常训,但在上下文关系中看,训为“蔽”更合理;从孔子的人生追求来看,学问当破除固陋、执滞而上达于“道”,更应以不固陋而不是坚固。
《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录孔安国注:“固,蔽也。一曰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义理。邢昺[bǐng]《正义》曰此章勉人为君子也。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其说有二:孔安国曰,固,蔽也。言君子当须敦重,若不敦重,则无威严;又当学先王之道,以至博闻强识,则不固蔽也。一曰固谓坚固。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道理也。明须敦重也。”
朱熹《论语集注》释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重,厚重。威,威严。固,坚固也。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 ”取第二义“坚固”。只语不提另一义。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也保留了孔安国的两种解释,并说“郑(玄)注《曲礼》云‘固,谓不达于理也’,注《祭义》云‘固犹质陋也’,皆闭塞之义。”“《诗·天保·传》:固,坚也。亦常训。”但解释本句为“不能敦重,无威严,固知其学不能坚固也。义与前异,亦略通。”言下之意,释“陋”较通达。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说:“‘学则不固’:此句有两解。一,固者坚固义,人不厚重,则所学不能固守勿失,承上文言。一,固者固陋义,人能向学,斯不固陋,四字自成一句。”照录前解。但他又补充说:“今按本章分指五事,似当从后解。若依前解,当云学而不固,或虽学不固,始是。”进一步从句法上进行辨证。
杨树达先生在《论语疏证》中,取《广雅·释言》:“固,陋也”解释,并引《礼记·哀公问》句“公曰.寡人固.不固.焉得闻此言也.”及《左传· 定公十年》“吾伪固而授之末”句兼杜注“ 伪为固陋不知礼者,以剑锋末授之。”提出“学则不固,谓人能学则不至于固陋鄙倍也。此与‘敏则有功’, ‘信则人任焉’句例相同。与上句别为一事,承上句训说者非也。”其旁证:《阳货》“由也”句“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对于这则论语,我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我找了一篇心得,很受启发,和大家分享
读《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
作者/编辑:心得体会 http://www.unjs.com 心得体会
[读《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读《
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作者:云水道人前几天看电视时,看到中央电视台"新闻
频道"正在播出一期于丹老师的专访节目,从这个节目中了解到新浪网正在举办"我的《论语》心得网络征文大赛",不才我也喜欢读《论语》,因此想把我的《论语》心得写出来参加这次大赛,希望能够得到各位网友和名家的点评,读《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想谈谈《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其实很简单,儒家经典《大学》中讲了做学问的八层功夫"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论语》就是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告诉我们怎样"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部书。
其次,在当今众多讲解《论语》的著作中,我最喜欢读的是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为什么呢?
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我觉得南怀瑾老师在《论语别裁》一书中对《论语》的讲解比较符合人之常情,而孔子作为圣人,他所讲述的道理应该是不会违背人之常情的,正所谓"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所以南怀瑾老师对《论语》的讲解,也许会离孔子的原意更为接近一些。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想举几个例子来证明这一点。
例一:什么是儒家及孔子所说的"学问"?
《论语别裁》中说道:
1."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学问不是文学,文章
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2."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学,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
当然,这只是南怀瑾老师的见解,那么这种见解是否正确呢?《论语》中有两段话可以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也许有的人就要问了:"一个人如果不读书,怎么可能明白作人、做事的道理?既然不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又怎么可能做人好、做事对呢?"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因为要想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并不一定只有读书这一个途径;比如像我们平常所见到的戏曲、评书,还有许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从中都可以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
举个例子:是电视连续剧《大染坊》中的男主角陈寿亭,叫花子出身,大字不识一个,可是做人、做事常常使人心悦诚服,而他做人、做事的道理主要是靠听评书获得的;虽说这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形象,但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有他的原形,因此这也间接的证明了南怀瑾老师的见解是有道理的。
例二:关于"贤贤易色"一句的看法。
这句出自《论语·学而第一》第七段,全文如上。
关于这一句的白话文翻译,现在大都译为:"一个人为了尊崇贤人而放弃女色",我认为这样解释既不符合人之常情,也与历史上一些经典描述的事实不符,所以我还是比较赞同南怀瑾老师的见解。为什么这样说呢?先来看看南怀瑾老师的观点:
1"我们看原文'贤贤易色',两个贤字,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因为中国文字有时候是假借的。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贤人--学问修养好的人。…'贤贤易色'就是看到贤人--有学问道德的人,马上跟他学了。"
2"'贤贤易色'意思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这是很明白,很平实的,是人的普通心理,不管一个如何坏的人,看到一个好人,总会不自觉地对这好人比较友善,这是人之常情。"
关于南怀瑾老师对这句话的解释,《大学》中有句话可以作为辅证:"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我认为这是对"贤贤易色"比较合理的解释。
我们再从现实生活中举个例子来说:把一个美女和一个贤人放到一起,我们首先会愿意同谁交往呢?如果是我的话,我肯定会愿意先和美女打交道;因为一个人在同陌生人交往时,往往喜欢以貌取人,长得漂亮的、衣冠楚楚的,就愿意多亲近,反之,见到相貌丑陋或是衣衫褴褛的人,避之惟恐不及,就更谈不上交往了;再说,要想一个人究竟是不是一个贤人,很难从外表或是穿着打扮来判断,这需要与对方在不断的交往中才能够了解;更何况,谁规定的贤人就一定只能是男子,而不能是一个长得既漂亮、而道德学问又非常好的美女呢?
所以我认为,把"贤贤易色"译为"一个人为了尊崇贤人而放弃女色"是违背人之常情的,但为什么说这样翻译与历史上一些经典描述的事实不符呢?有两个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一个例子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是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段对话:"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心得体会《
读《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http://www.unjs.com)。'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另一个例子出自《管子·小匡第二十·内言三》,齐桓公与管仲的对话:"公曰:'寡人有污行,不幸而好色,而姑姊有不嫁者。'对曰:'恶则恶矣,然非其急者也。'······对曰:'人君唯优与不敏为不可,优则亡众,不敏不及事。'"。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齐宣王与齐桓公虽然都是好色之徒,但他们都知道尊崇贤人,而孟子与管仲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只是一个说要"与百姓同之",另一个说"恶则恶矣,然非其急者也",也并没有说要他们放弃好色的毛病;因此说把"贤贤易色"译为"一个人为了尊崇贤人而放弃女色"是不恰当的。
例三:对"无友不如己者"一句的看法。
这一句出自《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是这样的:"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译成白话文,现在都译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里我就不明白了,不知道这个"不如自己"是指哪方面"不如自己":财富?地位?长相?学识?…,还是其他的什么东西。如果说是财富的话,比如说一个乞丐想和百万富翁交朋友,那百万富翁就会想了:"你个穷光蛋有什么资格和我交朋友,我只和比我富的千万富翁交朋友",可是千万富翁也只和比自己富的亿万富翁交朋友,如此下去,谁都交不到朋友;但有人说这个"不如自己"并不是指财富,而是指学识或学问道德而言,那再举个例子:假如我想和于丹老师交朋友,结果于丹老师只和比自己学问道德好的人交朋友,那也就只有像季羡林、启功那样的大师级人物才配和于丹老师交朋友,照此下去,结果和上个例子一样,最终谁也交不到朋友。所以我还是认为南怀瑾老师的解释比较符合常理,请看《论语别裁》中是怎么说的:
1."那么'无友不如自己',是讲什么?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
2."所以,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人与人相交,各有各的长处,他这一点不对,另一点会对的。有两个重点要注意的:'不因其人而废其言,不因其言而废其人。'这个家伙的行为太混蛋了,但有时候他说的一句话,意见很好。你要注意,不要因为他的人格有问题,或者对他的印象不好,而对他的好主意,硬是不肯听,那就不对了。有时候'不因其言而废其人',这个人一开口就骂人,说粗话,你认为说粗话、土包子,没有学问,然后把他整个人格都看低了。这都有不对,不能偏差,'无友不如己者',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我们应该用其长而舍其短······"。
其实南怀瑾老师的这个观点在《论语》中也有,我们可以看一下:
一个是出自《论语·述而第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另一个是出自《论语·子张第十九》:"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再举两个影视剧中的例子,也可以作为南怀瑾老师这一观点的旁证:
一个是《亮剑》中的李云龙和赵刚;另一个是《狼毒花》中的常发和甄一然。在《亮剑》和《狼毒花》中,李云龙和常发、赵刚和甄一然都具有极其相似的特征:李云龙和常发都是大老粗,文化水平不高,动不动就开口说脏话骂人;而赵刚和甄一然却都曾经是"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这样的中国名牌学府的高才生,是个文质彬彬的书生秀才;但就是这样两对一武一文、一俗一雅的人物最后却成了生死患难之交,这是为什么?其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彼此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也许正可以弥补他们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只要对方确有能够令自己折服的本事,就愿意与对方交朋友,这才使他们最终有了可以生死与共的过命交情。
例四:对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一句的看法。
这句话也是出自《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是:"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现在都把这句翻译为:"曾子说:'要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诚心诚意地祭祀祖先,这样做了,老百姓就会受到感化,他们的道德就会趋于笃厚。'"但我却不赞同这种解释,认为还是南怀瑾老师的观点比较合理。下面来看《论语别裁》中是如何说的:
1"为什么引用曾子的这一段话讲学问呢?'慎终追远'是什么意义?'终'就是结果,'远'就是很远的远因,用现在观念的一句话来讲就解决了,'一个人要想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那远因来的,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佛学里的一句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佛家的菩萨,大致相当于中国儒家的圣人,圣人们非常重视一件事情的动机。比如有一个朋友来约你作生意,这个动机,也就是这个初因,我们要注意,也许是善因,也许是恶因,如果是恶因,即使教你做董事长,将来坐牢的也是你,那么这个因要注意了,所以菩萨是怕这个因。而'凡夫'--普通一般人畏果,像死刑犯到执行时才后悔,这个后果来了他才怕。真要注意学问的人,对每一件事,在有动机的时候就做好,也就是刚才说的,要有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也就是开始要慎重。"
2"所以'慎终追远'的意思,是说与其要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西方文化中有一句俗语:'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也是这个道理。大家认识了这个道理,则'民德归厚矣'。社会道德的风气,自然都归于厚道严谨。这是'学问'的道理。"
对于南怀瑾老师的这一观点,我举以下几个例子来证明:
1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说道:"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矣。"虽说《道德经》是道家经典,但荀子说过"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因此我认为老子所说得"慎终如始"与曾子所说的"慎终追远"是同一个道理。
2《礼记·文王世子第八》中有这样一段话:"是故圣人之记事也,虑之以大,爱之以敬,行之以礼,修之以孝养,纪之以义,终之以仁。是故古之人一举事,而众皆知其德之备也。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其终始,而众安得不喻焉?《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3《礼记·经解第二十六》:"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牦,谬以千里。'此之谓也。"
最后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关于"怎样把握真正的孔孟思想"这个问题南怀瑾老师是如何说的:"我们要把握真正的孔孟思想,只要将唐宋以后的注解推开,就自然会找出孔孟原来的思想。这叫'以经解经',就是仅读原文,把原文读熟了,它本身的语句思想,在后面的语句中就有清晰的解释。",从以上我举的这些例子中,刚好证明了这一点。
另外,我想说明一点:虽然我喜欢读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比较认同南怀瑾老师对《论语》的注解,但我并不排斥别人对《论语》的不同见解。我认为,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和于丹老师的《于丹〈论语〉心得》一样,都是他们个人学习、研究《论语》的心得体会,并没有说他们其中哪一位的见解就一定是唯一正确的观点,因此就像有些专家、学者反对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一样,也有人反对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中对《论语》的解释,比如说有:董子竹先生和已故著名学者张中行老师,其实这都是正常的学术讨论,很正常,因为在现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当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发出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样才会有利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论语》心得,不知正确与否,希望各位网友多多指教。
〔读《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随文赠言:【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西塞罗】
把读《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收藏起来以后再看!读《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所属栏目:〖心得体会于丹论语心得全集,于丹论语心得下载,于丹论语感悟〗
“读《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相关专题:感谢师恩师恩难忘,师恩难忘作文租房合同协议预备党员转正思想汇报高考分数线预测合伙协议,合伙协议范本,合伙协议书就业协议书协议书,协议书范本记一件难忘的事,记一件难忘的事作文一件难忘的事作文难忘的旅行难忘的一件事劳动合同法门面租赁合同合同书厂房租赁合同商铺租赁合同商品房买卖合同借款合同,借款合同范本劳务合同租赁合同商业策划书创业策划书品牌策划广告策划婚庆策划,婚庆策划方案项目实施方案活动策划,活动策划方案营销策划影楼策划,影楼策划方案标语,标语大全承包合同范本入党介绍人发言稿入党介绍人意见,入党介绍人意见范文大全工作措施,工作措施范文大全大学生自我评价,大学生自我评价范文实习生评语剧本,剧本范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请柬,请柬范文,请柬模板,请柬格式,请柬怎么写团课心得安全教育心得体会,安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大全感谢有你,感谢有你作文,感谢有你老师珍爱生命,珍爱生命作文,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油菜花作文,关于油菜花的作文,描写油菜花的句子我心中的春天,我心中的春天作文英语学习计划,英语学习计划表,英语学习计划书范文个人学习计划,个人学习计划书,教师个人学习计划大学学习计划,大学学习计划书,大学生学习计划范文脱口秀台词,脱口秀台词大全,脱口秀台词集锦螳螂捕蝉,螳螂捕蝉阅读答案,螳螂捕蝉文言文,螳螂捕蝉教案三分钟自我介绍,三分钟自我介绍范文,3分钟自我介绍幽默的自我介绍演讲比赛策划书,演讲比赛主持词,演讲比赛活动方案,演讲比赛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幼儿园教研计划,幼儿园教研工作总结专科学校排名,专科排名,全国各省市专科学校排名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毕业生就业推荐表自我鉴定,毕业生就业推荐望庐山瀑布,望庐山瀑布古诗,望庐山瀑布的诗意赏析望天门山,望天门山古诗,望天门山李白,望天门山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