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一:夫妻至少一方出轨。
我们接系列(三)文章继续。在上篇文章中,我们有提到很多与男女有关的原因,它们都可能导致婚姻一方出轨。但是在文章最后,我也提出过我的观点,我认为以上那些,可能都不是导致出轨的决定性因素。它们在出轨影响因素中,最多占到40%,而那60%,是夫妻从恋爱开始,到结婚的感情磨合的积累水平和质量,以及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夫妻双方各自从出生到恋爱,到婚姻的个人人格的不断成长和完善水平。再言简意赅一些:出轨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夫妻二人各自自身人格成长,自省,完善能力和水平,以及从恋爱,到婚姻的感情积累水平和锻炼的质量。
而以上这两点,我们会发现,跟性别没有任何关系。尤其是前者,自身人格成长,自省,完善能力和水平,那就更跟性别差异没半点关系,这完全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要素。而正是这个为人的最基本要素,却恰恰是夫妻关系长久稳固发展的基石,也是影响出轨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之一。而恋爱到结婚,双方的感情积累,这也跟性别无关,这是要由双方不断学习恋爱,婚姻交往知识,学习相处方法,学习性生活知识,等等一系列,共同协调配合造就的。
为什么说以上两点是出轨乃至婚姻长久幸福的决定性因素呢?接下来,我就试做论述。
1,自省力。有人格成长完善追求的人,是应该具备对自己人格缺点的自省能力的。在心理学上,人格的定义是:一个人对于事物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换句话说,人格是人对事物的态度和相应习惯化的行为的总和。所以,我们看一个人对残害小动物无感,这是一种态度,我们就会根据此来判定这个人一定缺乏同情心,一定不是一个善良的人。这里缺乏同情心,不善良,都是对其人格的评价。而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把一个小动物摔死在地上,通过这个行为,我们也会对他的人格如此评判。
而当我们具备对自身人格缺点的反省能力(这实在是每一个个体生来必备的基本心理素质,因为天生为人,就不可能没有缺点,人无完人,肯定在这短暂的一生中,要不断的自省,不断的修正自己的缺点,减少缺点对他人的伤害,从而让自身获得他人的接纳和认可,以及自己精神世界的和谐和自由。),我们首先避免的就是自以为是。在婚姻领域,这是缺乏自省能力最大的敌人—自以为是。因为我们会发现,在婚姻生活中,几乎全部是由小事组成的生活,双方对于一个小事的态度和要求,差异很大。
而实际上从心理学个体差异的角度来看,是再正常不过。因为每个人成长环境和经历不同,造就的对于事物的态度必然不同。所以,有分歧是正常。但问题是,如果一方缺乏自省能力,不能够正视个体观念差异,忽视问题本可以有不同解决方法和不同标准,自以为是,自认为自己的方式就是最合理最正确,不能平和友好沟通,尊重差异,尊重对方按不同于自己的方式来操作,就会导致很多的争执,隔阂,从而慢慢滋生不信任,感受不到在彼此心中的价值感,从而减少沟通频率,或降低沟通内容的质量,只涉及柴米油盐,不涉及精神交流,慢慢疏离,觉得相互不能理解,就开始向外寻找价值感和尊重感,出轨就顺理成章了。
所以,缺乏人格成长,思想进步的追求(这是终身的),就会缺乏对自身观念和思想的批判性认识,就容易在婚姻生活中,对各种小事设定唯一自以为正确的真理标准。但实际客观看,哪有那么多的生活事件有一个什么牛顿定律呢?方案A可以,方案B试一下,发现也行呀。也许Plan B 费时费力一些,但是因为都是小事,总费力就不大,多费一些也无妨呀。
如果说,面对婚姻中的具体生活“小事”(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这是婚姻的大部分组成内容,小事不小,处理不好都是炸弹),有一个所谓婚姻中的“都悦定律”(笔者名),那就是丢掉你在工作中,自己成长中践行自信的一套真理标准(丢开自己混社会的常规真理标准),而在婚姻生活中,去重新与你爱的人建立一套只适用于你们夫妻婚姻生活的真理标准(共同创造只适用于婚姻的真理标准),这种真理标准,核心要义,就是相互尊重彼此观念差异,协商问题沟通,不强加自己的观念给对方,不坚定自己就一定对,允许对方按照他自己的方式来试着操作,给予最为深切的支持。再有,就是始终保持各自的自省态度,在具体生活“小事”中,面对双方观念差异,能够对自己的观念进行批判性审视(始终坚持自省态度),这就避免了盲目自信,对方跟自己想的不一样,说明他的想法也许有某些部分是有价值的,他反对自己的观点,说明自己想法的某些部分,可能是存在问题的。
是不是觉得这套婚姻中的“都悦定律”很简单?Yeah,it just looks like that.(是的,只是看起来容易而已。)所以自省力,作为人之为人的基本要素,正如同我们生理构造的眼睛一样,它是我们精神构造的一双灵动的“双眼”,它总是智慧的审视我们的每一个意识和想法,来帮助我们更好的表达,更好的思考,从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精神得到提升,我们的人格得到完善,我们对待他人和事物的态度,逐渐减少偏见,我们的行为逐渐更加自由得体,但却不妨碍他人。其实自省力,这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精神,是从古代开始就被文人雅士列为人格修为的根基,《礼记·大学》中说到的“君子慎独”,当为一例佐证。
奈何当今中国人却少有提及自省力,自大狂妄者甚多,为何?我认为基础两点。一类是缺乏必要基础教育的,受教育时间和水平不够。当然,这里我也想提下中国教育系统里对于心理学和人格完善课程的缺失,实在是一种可悲。倒也滑稽的是,一方面主流价值观讲做事先做人,但是却在教育系统里,只讲考试算题能力,不讲如何方法做人修为,本末倒置。
另外一个基础点,就是中国现在的价值观氛围对每一个微观个体人格和精神的负性麻痹影响,名·金钱·权力,只要在这三者中的某一项,达到超越一般人的水平,他就被社会污浊之气感染上了一种盲目自信的优越感,就自以为是全能型人才。比如我当官做大了,我就以为自己画画一定画得好。我当明星出名了,我就以为自己读书写字一定写的好。这种由于名·金钱·权力某一项达到超越一般群体的水平,进而对自己的在某一维度的自信和能力,做广泛迁移的认知偏见,就会造成这种自大狂妄,实则是一种自身人格修为不够,以及社会污浊之气的腐蚀产物,从心理学角度审视来看,也是悲哀。这是一种过度自信偏见,盲目迁移能力的自信偏见。
其实自省力对一个人的影响,何止仅限于婚姻幸福领域。事业,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等等,这是对一个人全方位影响的要素,所以我把他定义为人之为人的基本要素,我甚至认为他是对人的一生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之一。因为我们这里主要论述婚姻领域,所以不向外展开,只在这里留个开口给大家,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性,了解我们总想把握的人生的幸福,到底从何开始?如何能够省最小的力,达到最大的幸福。
2,恋爱到结婚,双方的感情积累水平,锻炼的质量。
(请关注系列(五)的文章,笔者将对该问题继续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