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在日常脚本化的,实用主义导向的惯性生活模式里,如何保持最初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如何心无挂碍的体验此时此刻?如何记录生命之流里涌现的,昙花一现的灵动之光?如何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在历史的长河里与无数个独立生命轨迹相遇、链接、共鸣?我想这就是文字存在的价值和力量。阅读创造了我们与无数个独立个体生命轨迹相遇的空间,写作是让我们与自己此时、此刻的生命轨迹相遇。作为一个观察者,文字可以给我们每个转瞬即逝的此刻拍快照,证明我们真实的存在过。也许一段平常的文字叙述,在某个平常的时刻,可以跨越了时空再次与另一个个体相逢、相遇共鸣。我们不必认识彼此,却可以链接、共鸣。书写是我们阅读了无数个独立生命个体的创造性表达之后,对于这个世界丰富滋养的一种回应。
2025年10月1日,10-12PM:
此刻,在北京飞往银川的航班上。在美丽的夜空里,飞机盘旋在北京的上空时,我看着灯火辉煌的京城,忽然有一种温暖的感动。我已在这座城市学习,工作了16年,在京的岁月已超过了在故乡的岁月。国庆放假第一天,睡到自然醒,节前高强度工作消耗的精力逐渐恢复。白天沐浴,整理行李的时候,脑海里自然流动着一行行的文字。此刻,在万里高空,飞机遇到气流影响,稍有颠簸,幸运的是,我还能打开手机备忘录,对着一方素静的屏幕,书写与表达~
对文字的热爱缘起于青春时代,我仍然清晰的记得,自己慷慨激昂的告诉母亲,“我要当一名作家,我要开始写作”。母亲淡定地听我说完后,带我来到家里的书架,指着一排排中外文学名著,对我说,“没有生活阅历,你是无法写出伟大的作品;没有阅历的写作,就是文字搬家游戏。任何伟大的梦想,都得从现实的地平线上一砖一瓦的构建,而不是空中楼阁。”当时的我,无法完整的理解母亲的话,只是懵懂的意识到,自己的积累还不能开始写作这样神圣的事业。如今回想起来,当时还真有点“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情景。
如今四十岁了,回首过往,如果说有一件事,自己完全是发自内心,不需要任何外界驱动,也不需要刻意启动意志力去做的事,就是阅读与写作。可以在任何美好的时刻,仰望苍穹,阳光明媚,享受温暖的时刻;也可以是此刻,在万里高空,窗外一轮明月,内心澄澈和宁静,想起来的句子是“一轮明月照征程”;也可以是细碎的时光里,在等地铁的隧道里,看着列车奔驰而过的时候;在人来人往的马路上,等待红绿灯的瞬间,看着来往的人群,脑海里时不时有各种文字涌动…
我喜欢这样意识流的书写,面对空白屏幕,看着一行行文字从心底自然流淌在屏幕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更像是一个管道,一个载体,有一种更强大的创造力从内在涌动,流过我,缓缓的显示在眼前这方小屏幕上,同时,我仿佛在记录的过程中,完成了某种使命。最近看到使命的定义,使命就是你怎么使用自己的生命?简单的拆解,有种很强烈的撞击感,让我对这种司空见惯的大词有了新的感悟。此刻,飞机穿过云层,稀薄的云层后面,宁静明亮的一弯新月若隐若现,但是我清晰的感知到,它始终都在。所谓拨云见月,大概就是指眼前此景吧。
最近在听书的时候,有一种说法,我深深的认同。人活一辈子,跟这个世界是什么关系呢?每个独立的生命体,或长或短的一生,放在宇宙进化,历史长河里,沧海一粟,转瞬即逝,如何去理解和看待个体的生命呢?栖居、旅途、临在。人生到处知何处,应似飞鸿踏雪泥;作为一个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飞鸿,我们与万物共同栖居于这个世界,一生也是一场旅途,感悟一切,最终也只能放下一切。那这样短暂的一世,如何面对?临在,活在当下,此时、此地、此刻,此心安处是吾乡。此刻,仰望苍穹中宁静、澄澈的新月,想起苏轼的诗句,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我们可以共赏此刻,身心在场的去欣赏,去感悟,去链接。
最近常常在想,什么时候能够感受到自我,观察的时候,创造实践的时候,面对新事物的时候。比如,作为碳基生命体,我们与硅基智能体相遇了,这样的相遇会触发我们反思,我们与AI有何不同?我们是生命体,有意识,有感知,有真情实感。AI能够提供逻辑分析,语言表达,甚至基于心理学的理论能够给人类提供情绪价值,鼓励、认可、支持;但这些都是基于理论的认知共情,没有真情实感的真实链接和温度。当我们与最亲爱的家人,朋友温暖的拥抱的时候,彼此能听到对方心跳的力量,感受到对方生命能量的时候,不需要语言,不需要分析,那一刻,真实的链接就让我们产生了无法言说的丰富感知。
此刻,飞机已在银川上空盘旋,很快抵达。我最亲爱的家人爸爸妈妈弟弟已在机场守候。我想我们见面的,首先是最温暖的拥抱。这一程,我在夜空里,窗外的明月陪伴着我,用文字在这一方素净的小屏幕里,记录着内在的声音。途中有飞机穿越气流的颠簸,低沉的轰鸣声,机舱广播通知,还有婴儿的啼哭声。我能听到,感受到一切。因为有了这方小屏幕,有了书写,我深深地与自己内在的宁静和平和相遇。当文字安静的流淌的时候,我对上善若水有了新的理解。清澈深邃的水流滋养着万物,没有分别心,平等的流过万物,流过森林、山川、奔流入海。我想这也许就是我热爱文字的缘由吧,文字可以记录一切。始终可以在观察者的角色,没有分别心的,没有偏爱的,平等的叙述和记录一切。
萨特说,去创造,是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途径。写作可以创造一个空间,让觉察、感知、直觉、灵感、思维、情感流动、涌现。文字可以记录生命能量的律动。阅读是我们穿越时间、空间,与历史长河里无数个生命相遇,链接的方式。写作和阅读就是这样,能够带给我们宁静的,丰富感的美好。这样美好的一个夜晚,我在归途里,再次与内在的文字相遇,感恩遇见~
此刻,飞机已着陆在故乡的土地上,期待着与亲人相聚,一个美好平安的旅程~
感恩一切相遇~
记录:2025年10月1日晚,10-12PM,北京-银川回家航班旅途,所思、所感、所悟。

AI基于苏轼诗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创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