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腊月门,过年的脚步越来越近,身居异乡的每一个游子,都在盘算着,哪一天动身,回到日思夜盼的父母身边,过一个红红火火的团圆年呢?
父母的电话里,也是带着期盼和焦虑:“快放假了吗?回来时提前打电话,我们去车站接你啊!”
“爸妈不用着急,今年一定回家,大年三十的饺子,是我最想吃的了!”
无论身在天涯何处,离家的路途多么遥远,每逢过年,千里迢迢,路上再挤,再累,再苦,都得回家过年。家,永远才是这次旅途的终点站!
01 小时候的年味儿
小时候年味很浓很浓,过年要等很久很久。
因为那个年代生活拮据,物质贫乏,炖肉和水饺,瓜子和糖块,也只有过年的这一天,才能大饱口福,全家尽情的吃个够!
每到过年,爷爷奶奶就把辛辛苦苦,养了一年的山羊和肥猪,在我们家的南院子里给宰了,要炖上好几大锅子的肉,全家除夕围坐在一起,美餐一顿,浓浓的年味儿就在这炖肉的大锅里。
包水饺,吃水饺,也是品尝幸福滋味的快乐回忆。姑姑们把一分的小硬币,随便包在一个饺子皮里,然后煮熟了,谁能吃到,就象征着这个人,今年最有福气、最走好运。浓浓的年味儿,就在这包着小小硬币的水饺里。
那时过年,最喜欢的就是牵着妈妈的手,去农村的大集上买一些瓜子和糖块。
那个年代的糖块,是裸露着、光秃秃的、外面没有包裹着糖纸的那种,是我的最爱,现在想起来,嘴里依旧是那种甜甜的味道,浓浓的年味儿,就在这没有包装纸的糖块里。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姑姑,这么多人团聚在一起,过年热热闹闹、欢声笑语,把过年的气氛和味道渲染的淋漓尽致。
曾经的过年,回忆起来,依旧是满满的幸福和年味十足,少年的我们,对年的渴望,就多了一份期盼和留恋,过年的香甜和满足,是多么的弥足珍贵和回味无尽啊!
02 婆婆家的年味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我们这里,女儿一般在婆家过年,很少有回娘家的,时移世易,这也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风俗和习惯。
婆婆家在村子里是一个人口众多的高姓家族,这个姓氏几乎占遍了整个村子的一半。家族里几个管事的老人,今年让每户交100元,用于置办锣鼓,服装。
众人摩拳擦掌,都十分的配合、积极的响应,很快崭新的秧歌队伍建成了。
村里的小伙子们,从小就被熏陶的,敲锣打鼓,花样踩高跷,样样精通。有了这新什,他们更是如虎添翼,跃跃欲试。
妇女们穿上各种颜色的扭秧歌服装,每天的大街上锣鼓喧天,彩旗飘飘,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秧歌队编排了很多种队形和花样,引来了无数人围观叫好。
虽然远离家乡,不能和父母一起过年,但是婆婆家过年的风俗,和我们家乡差不多。
锣鼓喧天的喜庆和丰盛的美味佳肴,冲淡了对父母的思念和依恋的亲情,渐渐的放松和端平了心态,第一次在婆婆家,过了一个热热闹闹,伴着喜庆秧歌队,充满浓浓年味,快乐而又幸福的春节!
03 没有烟花爆竹的年味
今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拜年也收敛了一些,只让给近亲属去拜年,问好就行了。
除夕夜没有了往日爆竹声声的喧哗和热闹,到处冷冷清清。
在这个接神的日子,家里的男士们不能放爆竹和烟花了,也只有默默地烧点纸钱、摆点贡品,把逝去的亲人接回家过年。迎门客厅里,都要挂上写着先人名字的族子和摆上各种贡品。
接神回来以后,还要去不出五服的本姓亲属家去磕家堂,来来往往,穿梭于磕家堂的人群中,感觉到了一丝过年的气氛。
想起了往年的除夕,简直是燃放烟花爆竹的饕餮大餐、色味俱佳、回味无穷,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前街和后街,欢快的放着幸福的年货和浓浓的乡情。
如今的大街上,只有家家户户大门上挂的红灯笼和崭新的春联,透着一股喜庆、祥和的年味,剩下的,只有冷冷吹着的北风和偶尔几个匆匆赶回家,去吃饺子的行人。
燃放烟花爆竹,虽然是美好而又热闹,但也污染了环境,极易造成火灾。颁发的的禁止令,也许是防患于未然吧!
今年的禁止令,过年的气氛和味道骤减,一个安静而又祥和的除夕,别有一番难忘滋味在心头!
写到最后
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里,一直都是期盼着过年的,因为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亲人团圆的日子。
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是一家人围坐一起的陪伴和团聚。吃着父母亲手包的香香水饺,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吃出了父母满满的疼爱,吃出了天伦之乐浓浓的亲情!
同样的春节,却有着三种不同的年味儿。小时候,是期盼和香甜的年味;婆婆家,是伴着喜庆秧鼓、热热闹闹的年味;而今年却是没有烟花爆竹,只有红红的灯笼和春联相伴的年味。
不管是哪种年味,回家过年,永远是许许多多游子一年中团团圆圆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