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去超市买红糖,因为相中的红糖的生产日期距离现在有些长,就一直在犹豫是不是有买下来。于是询问售货员是否有近期的产品。售货员回答说没有了,而且产品的保质期还是很长的,对产品的质量没有任何影响的。但是我还是有些不甘心,于是询问下一批进货是什么时间,如果不用等待很久的话就下一次再买。售货员说下一次进货得在年底,因为甘蔗收获时得在八月份,然后再经过加工处理,在运到各地时间就会长一些。而且厂家担心抢不到货,会一次进很多。最后我买下来那个红糖。
在这个事件中运用了稀有原理,心理学上发现,由于人们害怕失去或得不到,会对稀有的东西怀着本能的占有欲。一句害怕抢不到货,提升了产品的价值。这说明了这个东西很好,大家非常认同,基于害怕得不到,所以争相购买。
逆反心理
稀缺原理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难于得到的东西,一般都要比能轻松得到的东西好。因此,我们基本可以根据获得一样东西的难易程度,迅速,准确地判断它的质量。2.机会越来越少的话,我们自由也会随之丧失。保住既得利益的愿望,是心理逆反理论的核心。
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能用逆反心理来解释。这种逆反心理可以追溯到两岁的时候,弗吉尼亚州进行一项研究捕捉到一群男孩在两岁时的行事风格。男孩们分成两组,每组都设有屏障,屏障后面是玩具。区别在于一组的屏障不是很高,男孩可以轻而易举的翻过屏障拿到玩具,另一组屏障有两尺高,足够阻碍孩子翻过屏障去拿玩具。研究目的是看看孩子们要多快才能接触到玩具。研究结果显示,孩子们对屏障高的成为障碍后面的玩具非常感兴趣,接触它的速度比接触没拦着的玩具快三倍。这说明面对限制行动自由的举措,我们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倾向。不光是物品,信息也是一样,人们认为受限的信息更加有价值。
稀缺原理在恰当的条件下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商场举办各种促销和降价活动,人们蜂拥而至,在热火朝天的竞争氛围中,人们一窝蜂地拼抢平时根本不想买的东西。商场以降价为诱饵来吸引客流。顾客在商场里看到便宜的东西就会争相购买,受到这种氛围的感染,即使不想买东西的人,看见该产品非常热销就放弃了理智也要买回来一样,不知不觉中,买回来的东西越来越多。
这种竞争有限资源的狂热症不仅发生在商场里那些贪图小便宜的购物者身上,还发生在执掌福克斯电视网的巴里.迪勒身上。
1973年,迪勒在美国广播公司负责黄金时段的节目,他做了一个非同凡响的采购决策,答应为电影《海神号历险记》支付330万美元的一次性电视播放费。这笔钱高的非常离谱,ABC电视台估计要亏100万美元。一个像迪勒这样经验丰富的商人,怎么会做亏这么多的生意呢?答案就是,这是电影首次以公开拍卖的方式把播放权卖给电视广播公司,三大电视网从来没有被迫争夺一项稀缺资源。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要如何保持理智呢?我们要关注事物的本身是否对你有用,而不是单纯的占有。然后我们要了解这个东西的真正价值多少,给它设定一个能够接受的上限,当超过这个上限就要提醒自己不要再买了,这样可以缓解因稀有原理带来的压力。
(#7369-冰火两重天-冰火两重天1116#橙子学院码字岛第9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