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泉州初印象-从开元寺二三物件看泉州文化融合

七百年前马可波罗从刺桐城返程,他称这里“光明之城”-四字引人遐想,光明是灯火璀璨,是富庶繁荣,是心之向往。

桑莲法界

我们此行对泉州的初印象起于佛教寺庙开元寺,对开元寺的印象始于桑莲宝殿之下,不起眼的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的七十三方石雕“人面狮身像”。

须弥台石雕

八百年前南印商人将这个酷似埃及狮身人面像的形象带到中国,他们费巨资兴土木,修建印度教寺庙,留下精神所寄望于这些石刻。据考证这座印度教寺庙二十年后被毁,而开元寺修建时将残留的石制构件重新利用在“桑莲宝殿”。一起被旧物利用的还有大殿后廊两根被玻璃护栏保护起的印度教浮雕石柱。


海丝留照

当我们穿过大殿寻找这两根石柱,在穿越侧面走廊时,竟然看到一口铜钟,上面赫然写着“晋江文庙”。佛教密宗寺庙悬挂着文庙的铜钟,居然毫不违和,它以杂而不乱的混搭姿态收藏起属于自己的年代故事。

在大殿后廊一眼便能识别对称而立的两根印度教辉绿岩石柱,16面体的几何造型展露它们的与众不同。每根石柱上雕刻有12个圆形图案,内刻印度教神话故事,取材于古印度的著名史诗《摩坷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毗湿奴化身为十臂人狮,在黄昏时分跨在门槛上,用爪子撕碎从梵天获得不死之身的恶魔。展现其强大的力量与智慧。


湿婆苦行像

湿婆苦行像:三眼四手的湿婆,手中执有三股叉、神螺、水罐和鼓,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具有双重性格,性别不固定,以各种相貌出现。

摔跤像

印度教文化中克利须那与叉奴罗摔跤。

与印度教宗教神话互相辉映的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双凤朝阳、双狮戏球、菊花、卷草宝相花纹饰等,美好愿景寄情于此。冰凉坚硬的石柱显化承载柔软温热的内心。

隔着千年的时光,我很想问问这些来自不同宗教的“旧物”在大殿中支撑、托举、镶嵌中都遭遇了什么样的故事和眼光?它们是如此泰然自若,仿佛本就应该在此。

这些物件所处的元代,正是忽必烈“因其俗而柔其人”的时代。

物尽其用,自然而然在泉州的故事里,实用主义背后有着兼容并序、包容万象、宗教自由、文化互融、人的互相尊重,这一切想必有一个高于互斥的力,从光明之城的欣欣向荣中带给来往过客或久居于此的人自信,相信以交易贸易为原则的公平,亦是生活中柔性的尊重与互信。

所以刺桐城气象博大,容纳万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先说蟑螂侠这事儿。 昨晚上三更半夜,突然有人敲门,我赶紧提上裤子去开门。门口站着一黑土,不是,一满脸奇怪的工作人员...
    亮亮说话阅读 845评论 0 0
  • 缘起: 唐垂拱年间,开元寺所在地原来是当地的地主黄守恭的桑园。有一名叫匡护的禅师问其讨要土地盖建寺庙。黄守恭不怎么...
    活在中古的橙小姐志趣向西阅读 4,304评论 1 0
  • 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听开车的泉州师傅说,如果到泉州只能选择在一个地方游玩,那就必须是开元寺。因为...
    晓风知非阅读 5,199评论 9 74
  • 在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的后廊中央,立有两根风格与佛教完全不搭的石柱(图1),其图案内容(图2~6)明显跟佛教...
    27a5b41a0120阅读 5,661评论 0 2
  • 泉州的开元寺真值得一去。 我们住的民宿在西街的金钗巷里,离开元寺不过几百米。 吃完早餐,走几步便到寺庙,正门对面一...
    飞魔女阅读 1,06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