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小学生很多时间精力花费在背诵古诗词。也有人思考,一定要背诵古诗词吗?不背诵古诗词人生会有实质性的损失吗?以上材料引发你什么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诗心映照,日月悠长》
千年时光如长河奔涌,诗词却始终是河床深处不灭的星砂。当有人叩问背诵诗词的必要性时,敦煌藏经洞的万卷诗书、敦煌壁画上飞扬的衣袂早已给出答案。那些镌刻在竹简绢帛上的平仄韵律,不仅是文明的密码,更是每个中国人精神原乡的坐标。背诵诗词绝非简单的记忆训练,而是让文化基因在血脉中苏醒,让灵魂与先哲对话的精神仪式。
诗词是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当我们在晨光中吟诵"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笔下的大河便从盛唐奔涌至今;当我们在暮色里默念"星垂平野阔",杜甫眼中的星辰依旧闪耀在华夏夜空。正如叶嘉莹先生以九旬高龄仍坚持讲授诗词,她在《感动中国》舞台上说:"诗词不是古董,而是活着的文化基因。"这位"诗词的女儿"用一生证明,那些穿越千年的平仄,能在当代青年的心田播下文明的种子。就像《诗经》中的草木仍在原野生长,楚辞里的香草依旧岁岁芬芳,背诵让文化基因永远鲜活。
诗词是精神力量的永恒矿藏。文天祥在狱中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时,笔墨间奔涌的是整个民族的气节;苏轼吟咏"一蓑烟雨任平生"时,竹杖芒鞋丈量的是中国文人的精神海拔。在新冠疫情肆虐时,《感动中国》人物张定宇院长办公室挂着"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条幅,这句林则徐的诗成为他拖着病体奔走的动力。那些印在课本里的诗句,在危难时刻会化作照亮黑暗的火把。就像杜甫草堂前的浣花溪,看似平静的水流中,始终激荡着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词是审美灵性的不竭源泉。当我们在早春遇见"沾衣欲湿杏花雨",方知古人观物之微;当我们在秋夜仰望"天阶夜色凉如水",才懂先民体物之切。《中国诗词大会》冠军陈更说:"背诗就像在心灵银行存钱,关键时刻自有利息。"这利息便是审美能力的复利增长。冬奥冠军徐梦桃在夺冠后脱口而出的"千磨万击还坚劲",让全世界看见了中国运动员的文化底蕴。那些储存在记忆中的诗意,终将在某个时刻绽放成审美的花朵。
从《诗经》的"蒹葭苍苍"到《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到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诗词长河始终滋养着华夏文明。当我们站在故宫的红墙下背诵"春风得意马蹄疾",当我们在黄鹤楼头默念"白云千载空悠悠",文化的基因便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传承。正如钱钟书所言:"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辈子,读书的人可以活三千岁。"那些印在心底的诗行,终将成为照亮人生的星光,让我们在文明的长路上,永远看得见来时的月光,望得见远方的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