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河上公本作: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河上公本作: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从古以来凡是能得到“道”的,天得到“道”就变得清明,地得到“道”就获得安宁;神得到“道”就显得灵验,河谷得到“道”就能保持充盈,万物得到“道”就能滋生发展,侯王得到“道”就可以成为普天之下的统治者。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神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充盈,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滋生成长,恐怕要断绝生机;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因此,尊贵以卑贱为根本,崇高以低下为基础。所以侯王们自谦地称作为“孤”、“寡”、“不谷”,这难道不是把卑贱当作尊贵的根本吗?不正是这样吗?所以,汲汲于追求过多的荣誉等于没有任何荣誉。最好是不愿像美玉般的华丽光润,而宁可像石块般的粗恶结实。
注释:
一:“道”之别名。
以:而、于是。
清:温和净明,冲虚空灵,阴阳协调。
宁:宁静,安宁,稳重凝练。
盈:充盈、充足。
贞:同“正”,首领,引申为统治。
致:推说、推论。
歇:停止、消失、灭绝。
蹶:跌倒,遭到失败、损折。
舆:通“誉”,荣誉。
琭琭:形容玉的华丽。
珞珞:形容石块坚实的粗恶。
这一章的内容比较多,也非常难理解,连续出现了七个“一”,这个“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统一”的意思,当然相互有区别的东西合到一块才叫“统一”。第四十二章有一段对话,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其实在《道德经》里“道”也就可以称其为“一”,为什么呢?“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就是阴阳两者的相互统一。所以,从概念上就可以把“一”看作是道。但是从它内容结构上要知道,它既然是“一”,必须是两个方面的相合。这个“一”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太极”,它是由阴阳两个方面所构成。在哲学上我们就可以把它叫做“统一”。道就叫做“道”。
“昔之得一者”,说以前得到“一”的,万事万物也罢,人也罢,得到这个道的,懂得统一的。“天得一以清”,天也有阴阳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形成了天的运动变化,它在运动中平衡,所以才能清澈清明。“地得一以宁”,大地也是一样,任何事物内部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它们相互作用,相互统一,形成了这种和谐平衡,并且是在运动中和谐平衡。“神得一以灵”,这个神我们可以广义的理解,也包括人在内,就是人和神得到了道,他才有灵气。“谷得一以盈”,山谷得到了道之后,按照道去运动,所以它才能够充盈。“万物得一以生”,在竹简本和帛书里都没有这句话,以理解为:万事万物都是因为道才能够存在。有生命的东西,因为道才能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