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看过《狗十三》吗?
导演曹保平说:“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一切好像自然而然的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
你是在什么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对于这个答案似乎无处可寻,或许是在很多个不同的瞬间,我们说不出一个特别具体的答案。
《狗十三》早在2013年就已经拍摄,但上映却是在2018年。许多人说被禁的原因是影片反映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太过于真实,但也还存在另一种说法,这部影片在当年就拿到了公映许可证,只是在等待更合适的市场环境,不存在被禁一说。
但不管如何,它尘封五年后归来,仍赢得了大批观众们的喜爱和认可,这部影片在第64柏林电影节获得了国际评委会特别奖,第21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获最佳影片奖。
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协会副会长张震钦曾评价说:中国儿童少年电影进步不小,但对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关注还不够,《狗十三》恰好表现了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成长与烦恼。希望影片能让社会更多地关注青春期少年的内心世界。
『01』总逼着孩子认错,自己却学不会低头
我们都知道高考年年都会上热搜,而伴随着高考的还有一个词是离婚,不知从何开始,许多人口中那句“又是一年高考季,又是一年分别季。”已经变成了“又是一年高考季,又是一年离婚季。”
据报道,去年高考后离婚的人有七百多万,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很多想要离婚的家长都是为了孩子而一再隐忍,特别是高考期间的孩子,怕的是影响孩子学习,所以在高考结束后的时间,离婚率便会出现一个小高峰。
剧中李玩便是一个离异父母的孩子,她判给了父亲,后来父亲再婚怕李玩接受不了,便一直寄养在爷爷奶奶家。
不可否认父亲是爱李玩的,但也是不理解李玩的。
李玩喜欢物理,但却因为英语成绩差,在老师办公室里被父亲强制改为英语兴趣班。父亲剥夺了孩子的兴趣,却用我这是为了你好,我不会害你作为理由来让孩子接受。
看到这里的时候许多人都被触动,因为这就是我们都曾走过的青春,为了你好这是多少家长都曾挂在嘴边的话。很多家长都觉得自己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其实也是最不了解孩子的人,孩子到底喜欢什么,或许很多家长都不得知。
父亲为了哄李玩,给她买了一条狗,很多时候大家意识中都觉得孩子是靠哄的,哄哄就没事了,但更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家人的一个理解。
家长不会向孩子低头依然是现在的常态,特别是在以前的社会,哪有老子向儿子低头的道理,这个思想根深蒂固。
就似爷爷因为粗心而弄丢了李玩的狗,但是全家人的做法却是不断推脱和找借口,李玩疯狂的找狗,爷爷终于忍不住大声责骂,或许爷爷肯稍微示弱,李玩便不会受到那么大的伤害。也因为奶奶的迷路,父亲也终于爆发,冲着孩子动手,让李玩向奶奶道歉。
中国的教育,棍棒底下出来的孩子不在少数,这其实也是家庭教育的一个弊端,家长总觉得只有棍棒下才能长记性,才能得到快速的成长。
打你一巴掌,再给你一颗糖的教育方法也引起人的深思,李玩的父亲便是这样,朝她动完手之后再软下口气安慰,这也寒了许多人的心。每个人都说爱,却把爱变成了伤人的武器,安慰可以有很多,但心中的阴影一次便难以抹去。
有时候就是这样,总逼着孩子去认错,但自己却学不会低头。
『02』重男轻女的思想依旧根深蒂固
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具有浓重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色彩,重男轻女的思想从古到今一直都存在,一直延续到至今,特别是在一些乡下,这些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据今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男性比女性已经多出了三千多万,男女比例已经失调。到2020年的时候,到适婚年龄但没有适龄姑娘可取的男性也将达三千多万,相当于一个大洋洲的人口。
这种思想也曾让我记忆深刻,但要改变一个人从小带有的思想,这是无能为力的事,因为早已渗透到她的骨子里,渗透到她的心里。
我姑姑的婆家便是这样一户人,姑姑第一个女儿出生时,婆婆便催着生第二胎,但当二胎出来还是个女儿时,她转身便从产房出去回了老家。不止是她一人这样,其实这是周围环境普遍影响的结果,他们全村人都带有这样的思想,若无男孩,她便觉得自己毫无脸面,会被人嘲笑。
李玩的家庭也明显折射出这一社会现象,从起名这个角度便十分明显,李玩的名字是胡乱起的,但弟弟出生的时候,因为是个男孩,便用心了很多,名为昭昭,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昭昭有明白、清楚之意,在《楚辞》中,昭昭意为光明,这看来,家人几乎把弟弟当做是全家的希望。
也正是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昭昭的命运跟李玩相比,差距是很大的,他从小便被视为家中宝,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溺爱,养成了昭昭不能受曲、顽皮甚至不懂敬爱的性格。
他用晾衣杆打父母、打奶奶、打狗,即使奶奶被打到吃痛,也仍笑脸相迎,甚至没有人真正批评他,教育他这是不对的做法。父亲对待李玩时,往往显示出比较强势的一面,或许这也正是因为父亲从小所处的环境与昭昭无异。
『03』我们总是一次又一次的被逼着成长
影片中有一情节又是李玩成长的重要印记,在英语课上,一只蝙蝠困在教室飞不出去,一瞬间班级里就沸腾了,大家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意识里对生命的漠视,全部孩子争相抢着想把蝙蝠打下来,只有李玩不动,这也表现出了李玩与群体的脱节,蝙蝠最后被英语老师打了下来,毫无表情的抛出了窗外。
青春就像闯进教室的蝙蝠,紧张慌乱,找不到出路。
李玩的第一只狗“爱因斯坦”被弄丢时,全家人在家里等着李玩放学,试图用礼物去弥补她心里的伤痛,但却没有人出去寻找过。就像奶奶口中说的那样,爱因斯坦不过是条畜生,怎么能跟人生活在一起。
对于别的生命,在他们眼里都显得不重要,甚至是与我无关的心态,并不会为它而着急。继母说过多次“孩子嘛,靠哄。”许多家长都是这样,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未试图了解过孩子的内心,总认为哄哄就过去了,久而久之,孩子便会觉得家长从不理解自己,从而拉远了与他们的距离。
李玩疯狂的寻找爱因斯坦,甚至在路上学它的叫声,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不禁让我湿了眼眶。她之所以会平尽全力的寻找,是因为她早已把爱因斯坦当成她孤独童年最好的玩伴,它会陪伴她,倾听他,让她感受到温暖。但当爱因斯坦丢了的时候,她所拥有的那丝温暖就似消失了,对于她的家人来说,爱因斯坦只是一条狗,但对于李玩来说,意义非凡。
爱因斯坦的丢失,也是她的一个心路历程,如果说这是她的一次主动成长,那么她在饭桌举起酒杯和吞下狗肉的时候,她是被逼着成长了,她变成了父母想要的大人,把孤寂留给了自己,父亲不让女儿喝酒,却带她去饭局促使她喝酒,我们不仅看到了成年人世界里的桌酒文化,也看到了成年人世界里的规则原来那么轻易就可以被改变。
这一路有过的经验,已然使她比同龄人变得更加成熟。
《狗十三》这个名字,我曾想过,在父母眼里动物可以被驯化,那么,是不是人也要被驯服,或者换一个词,妥协。
就像李玩一样,在多次痛苦成长的路上,她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妥协
片尾,李玩在过道痛哭流涕,或许这才是她最真实的样子,她只是被迫这长大了。
或许我们都是这样,哭着来到这个世界,后来也哭着活在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