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一》也是杨德昌
原创 一道同风 一道同风 2023-10-09 18:10 福建
01
有这么两部电影,我总是反复观看,1991年北野武的《那年夏天寂静的海》以及2000年杨德昌的《一一》。“海”片很难想像是北野武的作品。它几乎是默片,男女主角都是哑巴, 安静的讲一个没有故事情节的一段人生;隔上一段时间我总是愿意开着它有一搭没有搭的看着;喜欢它北野武式的行走画面和北野蓝。
杨德昌,从小致力做个孝顺父母的儿子,所以在导演之前做了七年的软件工程师。他的一生只拍了八部影片(严格意义上只有七部半,其中《光阴的故事》是个合辑,他拍了其中一单元)。作为台湾新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杨德昌喜欢讲述城市故事,被人称作“台湾社会的手术刀”,《一一》就是这么一部讲述台北中产阶级众生相的电影。它从社会层面的横向,个人轨迹的纵向,用独特的镜头语言波澜不惊的讲述一部关于社会百态及生命探索的宏篇巨制,不矫情也不违和。
图片
《一一》,像是杨导从台北城市上空切下了一刀,在一个横切面把这个城市中产阶级的群生相借简南俊NJ的家庭及朋友一一展示给你看。男主人公简南俊NJ,典型的中产阶级。有个和三个大学同学一起经营的公司,公司发展进入瓶颈;有个对事业及家庭兼顾且偶尔还要禅修一下的爱人敏敏;情窦初开的高中女儿婷婷和充满现实疑惑小学儿子洋洋;一个凭命理学生存的投机小舅子阿弟;还有一个因意外昏迷卧床的丈母娘;以及这一家子所有人员各自与社会交织的人际。每个人物都着墨不多,但个个人物形象鲜明。
我常常想能够把这么网状的人物全部拍出是不是由于他的理科出生,并有七年的工程师经验有关。
图片
02
NJ因为要拓展公司业务遇到一个相知的客户,并借由出差偶遇初恋,缅怀了青春,重审了一下自己的人生。就像后来他和敏敏说,“在你不在的日子里,我有机会去过了一段年青时候的日子;本来以为会有所不同,但后来发现其实没有那个必要”。
影片的名字有两个,中文《一一》,英文《A One And A Two》,很中国道家的思想“来于一归于一”。影片开始于一场婚礼,终于一场葬礼,很巧妙的讲述了人一生的重要节点。当阿弟的儿子出生的时候,阿弟突然哭在小燕的怀里,一语双关感叹“真的太残酷了”。在小婴儿的满月宴上,妈妈小燕认为云云的到场就是炸场,于是亲戚与朋友之间大打出手,站在宴会厅门口NJ茫然的看着这般乱像——是的,人的一生从出生开始就是场闹剧,一生乱象。
图片
杨导的拍摄手法和镜头语言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一》里大量采用声画分离和长镜头。声画分离,很好的帮助了镜头转化上下内容的连贯和延展,更好的传达导演要讲述的内容,更能启发观影者的回味。而长镜头让影片的故事讲述性更强。
影片中在NJ去到日本出差与初恋重逢,杨导安排几段时空交叉蒙太奇,跨时空平行叙述了NJ与年少恋人在日本的重逢;同时间他女儿也在台北展开如他轨迹式的初恋;就这样几分钟的交叉镜头就完成了代际传承,毕竟中国人讲究传承。而NJ与阿瑞的大段回忆对白,从头到尾没有特写,远远的镜头里两人或抱怨或浅笑;你就知道了这真的只能追忆了,而这也只是走过的人生而已……
影片还有一个特色,利用光影展示他要说给你的故事。正面光亮给你看的一定都不是杨导要告诉你的;对于过往、生命的思考从来都是背着光的;比如敏敏在生活陷入日复一日的黑洞时在办公室暗处的思考;在NJ与大田告别后深夜返回办公室摸黑打给阿瑞的电话录音……
杨导的电影经常讲一半的故事,给你很清晰的线索,你得认真看。我们经常只能看到事情的一半,这个思路在电影中借洋洋的多次输出。这或许就是杨导要告诉我们的,他对电影的思考,他对这个社会的思考。
图片
台湾新电影运动最负盛名的照片(左起:吴念真,候孝贤,杨德昌,陈国富,詹宏志)
03
影片拍摄于世纪末的1999年,台湾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尾声阶段。整个社会崇尚拜金主义,道德沦丧,信仰缺失,生活浪漫主义严重退化以及顶峰处蕴藏着不安的癫狂于今日之社会何其相似乃尔。今年已经是2023年了,我们是否还有必要反复去看一部23年前的电影呢,难道真像影片中洋洋说的“或许我也老了”……
图片
若有人问我,只能选一部你认为伟大的电影会选哪一部;我想是《一一》无疑。影片于2000年5月于法国首映,它为杨导获得当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并在那年获奖无数。
至今杨导也去世16年了,2023 年 7 月 22 日至 10 月 22 日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首度呈現歷來最齊全的楊德昌電影創作系列以及特別主題放映,同時以沉浸式展覽引領觀眾走進楊導的電影世界,彰顯其創作脈絡與思想理路,讓世人重新認識楊德昌的精彩電影世界及其時代。如果你也有兴趣,或者你刚好在台北,麻烦你代我看一眼「一一重構:楊德昌」楊德昌全球首次完整回顧展,看一下伟大电影的导演的创作世界。
图片
有时纵情 有时纵酒
有时提刀 有时提笔
与阅读的人分享读书的事
一道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