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敬佩的人:读【英】玛丽·蒂芬《中国岁月——赫德爵士和他的红颜知己》
作者:TigerWoods
关于晚清的历史书籍很多很多,然而能够详实记录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里,一个外国人如何工作和生活在中国,既要作为大清官员为了维护清帝国的统治而竭尽全力,还要作为中国侵略国的代表工作在殖民地;既要远离家人孑然一身,又要入乡随俗高朋满座,恐怕再没有一本书如这本《中国岁月——赫德爵士和他的红颜知己》阐述的这样真实而准确了。
这是一本回忆录,此书中文版的名字《中国岁月——赫德爵士和他的红颜知己》虽然很抢眼,但明显没有英文版的名字《FRIENDS OF SIR ROBERT HART——Three Generations of Carrall Women in China》更能表达本书主旨。本书主要内容是根据大清帝国总税务司赫德爵士和卡拉尔(Carrall)家族一家三代女性之间的日记与信件作为考证资料,以时间顺序梳理出赫德爵士在中国50多年的工作、生活历程,重点展示了他是如何在家庭与事业间权衡与取舍、在情人与爱人间的困扰与决断,无论日记还是信件,都是非常隐私的内容,也都展露了赫德先生真诚的品质和乐于助人的本性。这里让我们从他自己本人和他最好的一些女性朋友的角度出发,看到的是一个可能与中英官方对于赫德描述不同的一个人,但是丝毫不影响他的忠诚与伟大。这里有欲望与良知的搏斗,有对上帝的求助,还有获得心灵满足的欣喜。
赫德在晚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领导的大清帝国海关是“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的政府机构”,这个部门的高层全部由洋人担任,而这个机构最高领导人则是这位“直接向中国政府汇报的英国人”。赫德不但创建并领导了海关,而且创建并领导了邮政系统和两所高校。一百多年过去了,随着辛亥革命清朝覆灭、中华民国军阀割据、国民党蒋介石统治、国共内战直至49新政权建立乃至改开至今,竟没有一个阶段有那时清政府的魄力和开放程度,如此信任并允许一帮老外执掌一个最赚钱的衙门半个世纪之久。百年之后再看那段往昔,在闭关锁国、日益走向衰败的时代里能够有一块如此奇葩的“特区”,不能不说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所作出的巨大、现在看来是如此正确的努力,而这些努力也的确从外部延续了晚清政权。
越是衰败的民族越自大,越是邪恶的统治越闭锁。随着贸易全球化的开始建立,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日益繁盛。“中国人视中国为世界的中心,外国皆为朝贡国,对外国居民以‘蛮夷’称呼,可以翻译为‘野蛮人’,这令英国人十分恼火。”其实世界各个与大清有生意往来的国家的官员、商人都有一种受到鄙视、人格受到侮辱的感觉,这也成为后来的几次战争的一个间接原因。
1858年鸦片贸易合法化,可是由于中国历来轻视贸易和商人的传统,以及不法商人走私货物、众多官员营私舞弊贪污腐败,再加上海盗猖獗,对大清、英国和各个与大清有贸易往来的国家都有极大损害。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859年6月,赫德辞去领事馆的职务,受聘于清政府,担任粤海关税务司,并在大清当局和英国领事馆的建议下开始招聘海关洋雇员的尝试,由于赫德建立了高效、廉洁的海关,向贸易各方征收相同的税款,一视同仁,这样的局面无论对清廷还是英美各方均是有益的,最终这一创新的模式在赫德的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成为世界海关史和中国近代史中极有特色的一段插曲。1863年11月29日,年仅28岁的赫德接替李泰国,成为新一任海关总税务司。上任伊始,他为自己制定了几条大的工作目标,根据本书记载,第一条是要进行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选拔优秀人才,确保这些人才各司其职、尽职尽责,同时要尽可能增加贸易量,扩充清朝政府的税收。其他几个目标涉及增加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中国人对外国人的友善之情,寻找可以造福中国的西方文明产物,探索有益于中国变革的模式,还有就是要为下属树立榜样。可见他从一开始就将工作放在第一位,是本着一颗公平、公正的心进入海关,也为他日后在海关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打下基础。从日记和后面的书信不难看出,赫德对事业、对工作、对家庭、对朋友、对祖国都是如此的“忠心耿耿,情深意切”。这些忠诚也时常在他的内心造成巨大的冲突与矛盾,令他无法排遣。也只有用更加努力的工作来弥补这样的困境。当然,那些出现在身边天资聪慧、心地善良的女性成为他工作之外最重要的倾诉渠道,也让他能够得以与卡拉尔家族三代女性保持长达数十年的友谊。
从日记和书信反映出的少数几件关于工作的事情,能看出他都是把清朝的利益放在首位,比如在安排资助中国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出使欧洲的时候,他给金登干的信件中明确要求金登干“坚持中国的权利,应对英国公使馆的狂妄自负。”1885年,英国政府邀请赫德出任英国驻北京的公使,这个职位可以使他顺利地获得可以终生继承的从男爵贵族称号,可是考虑到海关事业刚刚起步和后续无人能够接替他,他主动放弃了这一令在中国所有人都垂涎的职位。“他的最终抉择再一次倾向了中国。他希望保持帝国海关良好的运转和声誉,而这样就意味着中国方面会保留这个政府机构,也就是手下职员赖以生存的饭碗。”
赫德在中国经历最为惊心动魄的当属义和团拳乱。在运动高潮的时候他在北京的住所、团队成员遭受巨大的精神和肉体打击,多名海关官员和传教士、牧师因此丧命。可是即使他的房子被焚毁、生命千钧一发,他也没有过多的抱怨,依然在努力恢复秩序,希望尽快地履行职责。在1900年11月12日他给凯瑟琳的一封信中说:“我历经磨难,大难不死,至今安然无恙!‘救援部队’一到达,我就开始工作,一直试图收拾残局,重整旗鼓,但还没有成功,不过,我们怎么也得把清政府扶起来。当然,应该敲打敲打中国,整一整那些亲王和大臣,是他们酿成这些暴行,他们原来还有更恶劣的打算……我应该休假,但我感觉还挺‘结实’的,而且在这个‘船将倾覆’的节骨眼儿上,我也不能弃‘船’而逃,我们必须摆正船身,保住这条船的利益,也保住其他所有人的利益。”命悬一线,历尽劫波,他依然对中国能够不离不弃,对中国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可见一斑。
在繁忙的工作中,在异乡的孤独里,是那些聪慧、美丽的女人给了他生活得乐趣。他与她们交朋友,邀请他们在他的官邸举办宴会,用音乐和舞蹈加深了解,通过书信保持长久的交流和沟通,浇灌纯洁的友谊之花,成为一生的朋友,在她们遇到人生坎坷的时候不光会在心理上、语言上、心灵上给予他们指导、支持和疏解,更是在金钱上慷慨大方,雪中送炭。他对他的女性朋友说:“人活一世,要面对重重困难,每个人的境遇各不相同;我希望,并祈祷你们大家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更多是玫瑰,而不是荆棘。但是,当你们遇到困难时,‘要迎难而上’,那样就不会被困难吓倒。”
他永远是神采奕奕充满活力,即使年届古稀,也还是精力充沛地工作着,1903年他写给凯瑟琳的一封信中说:“我的工作越来越繁多,简直恐怖。我马不停蹄地工作,从早到晚,日复一日。我的身体一直挺棒的,告老回乡的念头都抛到脑后了。到明年(1904年),我来中国就满五十年了;后年我就满七十岁了;所以,我想可能会在1904年或1905年回家,如果到那时我还活着的话;到了我这把年纪,身上的零件都磨损得差不多了,可能随时报销。”1905年1月28日给凯瑟琳的信中他说:“我2月20日就满七十岁了……眼下的担子越来越重,需要一位更年轻而且更积极活跃的人。但是,只要我还能工作,我就没打算逃跑,而且中国方面希望我留下来,他们一直待我不薄。”一位70岁的老人,还在一如既往的坚持在工作岗位第一线,我们做到都难,何况一位外国人乎?直至1908年4月赫德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开中国之前,他还是拼尽全力将海关组织架构搭建好,人员安排好,让职员安心工作,不会因为任何变化而受到干扰。但是积重难返,“赫德知道,他漫长的事业已到了尽头。清政府终于走上了他一直试图推动的维新之路,但为时已晚矣,无法扭转颓势,力挽狂澜。”随着光绪驾崩、慈禧离世,清朝终于在赫德去世前一个月落下帷幕。赫德留下的遗产历经清朝、一战、二战,不管中国经历如何变化,海关依然保留着赫德所创造并最终确立的模式在运作着,直至1949。
人无完人,但是作为一位在中国开创了如此重要事业的英国人,赫德无疑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与怀念的,可惜关于赫德的文章和书籍少得可怜,这本为我们展现了赫德在中国工作生活得另一个侧面,使赫德更加有血有肉,可亲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