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95年9月上的高中。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对于一个农村孩子,能考上县城的最高学府,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一心想把培养成“国家干部”的父亲,更是对我上高中充满无限遐想。虽然,我没能像我初中时那几个学业优异的同学考上中专或中师,鱼跃农门,成为将来的“公家人”,但能上高中,又让父亲心头延续他那朴素而又强烈的梦想。
为了让我安心上高中,一向节俭的父亲,硬是从别人的手里,给我买了一辆半新的二八飞鸽自行车。这辆家里值钱的交通工具,伴随了我高中三年,见证了我青春岁月求学的日子。
我家在乡下的一个小村子里,离县城距离大概有二十多里的路程。那个时候的路,大都是土路,不下雨还好,若是下点雨,满是泥泞,别说骑了,就是推着自行车,也是让人心力交瘁。
三年高中生活,每周周五放学后,我们这些乡下住校的同学,骑着自行车,大家说说,一路倒也快活。周末的两天的时间,是母亲忙碌的时候。那个时候,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差,一周给我的生活费仅仅只有五块钱。一周里更多的吃食,就是母亲周末给我准备的干粮。说实话,母亲厨艺一般,但为了让我尽可能地吃好,她使出浑身解数,变着法儿给我准备一周的伙食。
母亲主要给我准备的食物就是干粮。那时,家里粮食还不是那么宽余,平日里,家里蒸的馍都是麦面夹杂一些玉米面。而对我的要带的干粮,绝对是百分之百的麦面馍。农活忙时,母亲来不及给我烙饼子,就给我蒸麦面馍。蒸馍可是一门技术,火候把握不好的话,蒸出来的馍就比较硬,吃起来味感就差了好多。大多情况下,母亲蒸出来的馍是成功的,但也有一些例外。农闲的时候,母亲就一头扎进厨房,给我烙饼子。为了让饼子好吃,里面会夹杂一些擀细的核桃仁,或者包裹一些菜籽油。当然,有时候也会蒸一些包子,改善改善口味。
那个时候,我的饭量比较大。一周所带的干粮,要装两个干粮袋。除了带一周所需的干粮以外,随着季节变化,用罐头瓶子装上母亲炒制的菜肴。我们住校生经常带的是炒辣子这道菜。炒好的辣子,就着干粮,再加上白开水,就是我们那时农村住校生最好的一顿饭。
于是,周日的下午,我骑着二八飞鸽大自行车,在车头绑好两个装满干粮的袋子,拿上母亲给我准备好的一些炒好的小菜,喊上和我一起上高中的伙伴,沿着通往县城的土路,一路溜风,奔向学校。
周末下午的高中校园,是我们这些乡下住校生的“天下”。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我们几乎每个人骑着自行车,车头绑着干粮袋子。把干粮袋子放在宿舍里,为了防止老鼠之类的偷吃我们的口粮,我们会把干粮袋子放在高处。不过,后来我们发现,放在高处也会不安全,老鼠与时俱进,学会爬杆子、爬绳子,常常光顾我们的干粮袋子。
每一周周内,我们这些住校生,大都会在早上啃干粮,大不了就上几口从家里带来的咸菜,吃噎住了,赶紧喝上几口晾好的白开水。这样也好,节省时间,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多睡一会懒觉会多背一会书。中午就好一些,赶紧到学校的学生食堂里,打上一碗“马勺面”,然后把干粮泡在汤面里,这样,连吃带喝,也能把肚子喂得饱饱的。而到了晚饭时刻,既可以选择打上一碗热菜,就着干粮,美美地吃上一顿。若是这一周生活费不宽余的话,晚饭就和早饭一样,开水泡馍就咸菜,随便应付一顿就行了。
冬天还好一些,天气虽冷,馍却不会发霉。大不了硬点,吃起来费劲些。而到了暑夏之际,气温升高,所带的馍吃不到周三,就开始霉变。发了霉的馍,难以下咽。没办法,只得将霉变的部分抠掉,剩下的继续食用。到了高二的时候,学校为了给我们这些住校生改善生活,购置了蒸汽蒸笼设备,每天给我们这些住校生把馍重新蒸一下,防止发霉。这是一件好事,但新的烦恼就会来。由于住校学生众多,大家用网兜将馍装在一起。待到馍重新出笼时,难免拿错或被别的学生拿走。要是这样,这周的口粮会断顿。
高中三年,每一周的周日下午我都会沿着村子到县城的土路,骑着自行车,车头挂着装满馍的布袋,不管天晴下雨,还是春夏秋冬,满怀希望,走向学校。而到了周五下午,我又骑着自行车,从学校出发,走走停停,回家取下一周的口粮。
直到高考的这一周,父亲终于大方了一次,一次性给了我50块钱。要知道,这可是我平常一周生活费的十倍。这一周来校时,我骑着自行车,车头空空荡荡,心情既兴奋又忐忑。这一周,我再也不用啃冷硬或发霉的馍了,我像一个发了大财的阔人一样,一日三餐都在学生食堂吃饭。
高考这一周的伙食,是我青春时代最奢侈的记忆。那饭菜的香味,在我以后人生的记忆里,久久不散。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不知不觉中,背馍上学的高中生活,已在我的记忆里鲜活了近三十年。每每想起这段时光,眼里总会泛起幸福的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