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前两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非暴力沟通所指的暴力,是语言的隐形暴力,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沟通方式,提倡心怀善意的倾听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表达中注重运用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要素,同时,价值观有时会把我们引入“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这四种“异化的沟通方式”中,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章,如何不加评论的、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
作者认为,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是观察。他在本章开头的小诗中表达了他的观点。他说,“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我见过,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请在我胡言乱语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作者提醒说,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做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作者指出,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他说,“我知道如何回应你,当你说我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我也可以回应你的评论,但请不要将两者混淆...”
这个观点对我有启发。当我们说孩子把房子搞的乱糟糟、不爱整洁时,孩子是立马去整理,还是把你推出房门,生气的规定你不准进入他的房间,当我们说老公啥心也不操,一天到晚就知道打游戏时,他是会放下手中的游戏机,还是反驳你,甚至会为此吵一架。为什么我们表达了我们的观察,却导致这样的状况?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孩子,我看到你把吃剩的香蕉皮放在桌子上已经两三天了,这是第三次发生这种事了,我想让家里保持整洁,记得下次把果皮扔到垃圾桶里。或者说“老公,你已经坐在那儿玩了两个小时的游戏了,时间长了眼睛和颈椎都会疲劳过度,休息十分钟吧!”他们反应如何?是你想要的结果吗?
作者认为,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他引用语义学家温德尔·约翰逊的观点,认为“用静态的语言捕捉变动不居的现实,会造成许多的困扰,...我们的语言年代久远,但先天不足,是一种有缺陷的工具,...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这个观点对我有启发,我以前没有认真思考或接触过语言与现实世界相关联的课题,它使我意识到了语言的先天不足,有时会限制我们的表达。所以在沟通中,我们要扬长避短,有意识的使用语言。比如,你说“欧文在过去的五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作者认为,负面标签的消极影响很明显,例如,用“懒惰”、“愚蠢”、“差劲”这样的词形容人,然而,正面或中性的标签,也会妨碍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例如,用“厨师”一词定义人。在诗中,他说,“我使劲看了看,但从未看到厨师,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调配在一起,打起了火,看着炒菜的炉子,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告诉我,当你看的时候,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个人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
瞧,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理念,他刷新了我的价值观。生活中我们常常描述一个人,说她老公是局长,或他媳妇是教师,原来这种先入为主的评价会影响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在以后的沟通中,我要避免这种提法。
作者提到了印度哲学家科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我觉得这个观点对我有启发,我想它也是我努力的目标。作者提醒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是的,哪个人前不说人?我们会贴上标签,会夸大其词,会植入个人的价值观,被别人评价和评价别人,这在交往中比比皆是,如果我们能够有意识的表达不带评论的观察结果,或许会减少一些矛盾和冲突。
作者在这里列举了一个他做咨询服务时处理过的实例。在咨询过程中,作者询问大多数人对主角的观察,大多数人当面表达的观察,含有评价、评论、推测、猜测他人,而不是观察的结果。当把主角请到现场,让大家当面说出他的问题时,大多数人没有采用非暴力沟通方式,而是默不作声。作者称此为无声的抗议。
这个观点对我有启发。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沟通时喜欢让他人去揣测,对方猜不出时,还会生气。有时又因惧怕权威或出头,常常默不作声。这种无声的抗议方式,影响了双方的沟通,也无助于解决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观点,要求我们把想说的话直接说出来,这里作者提出的非暴力沟通方式,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可直接使用的方法。作者同时列举了区分观察和评论的几种表达方式,比如“你太大方了”,“当我看到你把午饭的钱。都给了别人,我认为你太大方了”,又比如,“米奇花钱大手大脚”,或“米奇上周买书花了一千元”,你认为哪个表达是观察?哪个表达是你喜欢听到的?
“每次”、“曾经”等词语,在以下的句子中表达的是观察结果。如“我给安迪打了几次电话,每次都至少打半小时”,“我不记得你曾写信给我”。
作者提醒说,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做出友善的回答。这个观点我很认同,以下的几个词语,以前我会随意使用,但现在已经很小心避免去使用了,希望你也能和我一样避免使用。如“总是”、“从不”等词语。作者举例说,在以下句子中表达的是评论,如“你总是很忙”,“在需要他的时候,他从不出现”。如,“经常”、“很少”这样的词语,也可能混淆观察和评论,如,“你很少配合我”(这是评论)“我最近组织了三次活动,每次你都说你不愿意参加观察。”(这是观察)。“他经常过来看我”(这是评论),“他每周最少过来三次”(这是观察)。
作者在本章结尾处给了十道练习题,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观察和评论的理解。我与作者的答案一致,你也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