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新画卷 看党员干部“三笔”丹青

       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在坚持“一个尊重、五个统筹”城市工作方法论基础上,创新提出“一个优化、六个建设”的系统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描绘了“路线图”。宏伟蓝图落地生根,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各级党员干部。面对“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这一目标,广大党员干部只有以政治定力锚定航向、以专业素养筑基立柱、以实践作为厚植初心,方能交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人民答卷”。

       执“政治引领”之笔,描绘人民城市坐标方位。“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是贯穿“一个优化、六个建设”的灵魂主线。会议锚定了新时代城市发展建设的根本问题和发展目标,形成了科学缜密的城市发展战略框架和改革推进顶层设计,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航向,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因此,党员干部必须以政治判断力洞察城市发展本质,深刻把握超大城市治理与县域城镇建设的差异化规律;以政治领悟力指导城市更新方案编制与实施策略制定;以政治执行力将保障性住房建设、社区适老化改造等民生工程置于项目清单首位。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每一项决策和行动中,都要自觉对标对表党中央要求,确保城市发展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航行,使“人民城市”的坐标清晰、定位精准。

       挥“专业能力”之墨,点染人民城市发展图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智慧城市建设遭遇数据壁垒掣肘,当韧性城市构建面临极端气候挑战,当历史文化保护遭遇开发建设挤压,专业能力便是破局关键。党员干部必须深刻把握城市有机更新规律,既要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城市数字孪生体”,实现基础设施风险智能预警;又要精通“微更新”“渐进式”等有机再生模式,在历史风貌保护与功能提升间寻求平衡。要掌握“全周期管理”理念,从城市规划前端统筹交通、能源、生态等专项设计;要组织协调各专项规划在空间落地和实施时序上的协同;要创新“多元共治”机制,搭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理平台。唯有成为既懂历史文化肌理、又通现代科技语言、更善制度创新的“城市设计师”,才能以专业之墨在城市的立体画卷上,勾勒创新动能澎湃、安全韧性稳固、智慧治理高效、绿色生态宜居、人文魅力彰显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新图景。

       研“实践为民”之砚,晕染人民城市温暖底色。城市建设的温度,最终体现在群众的获得感上。“一个优化、六个建设”的成效如何,归根结底要在街巷里弄中检验,在千家万户的“口碑”里印证。党员干部必须深入基层一线,扑下身子、沉到现场,在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治理、老旧小区改造、韧性提升等具体“城市病”的攻坚克难中锤炼本领,在倾听民声、汇聚民智、纾解民忧的群众工作中增长才干。当政策制定者躬身倾听菜市场的讨价还价,当规划师蹲点记录早高峰的步履匆匆,当管理者在老旧楼道里感知温度冷暖,“为人民”的初心才能融入城市“毛细血管”。唯有将实践作为最厚重的砚台,研磨出带着民生温度的政策笔墨,才能使“六个建设”的宏图伟业落地为窗明几净的教室、绿意盎然的街角、老有所乐的食堂,书写出人民城市最温暖的现实注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