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爷爷千古 缅怀致敬 】
记者每一次采访袁爷爷,他都会讲着他那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的真实梦境——田里的超级杂交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拿着蒲扇,和一群同事学生坐在水稻下乘凉。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
他将手中的种子,脚踏实地的研究出一个个希望,撒向田野。在春去秋来的轮回里,长出一颗颗金黄饱满的稻穗,那便是他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一篇篇惊世的学术论文。他倾尽一生躬耕于田野,脚踩污泥头顶烈日,不辞辛苦,劳碌奔波,只为天下人都有饱饭吃!
“一稻济世,温暖天下”,袁隆平——他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才是我们这代人要追的巨星。他的名字在夜空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更深深烙印在我们寻常老百姓的心中。
可是,在一个烟雨不平常的日子里,袁爷爷怀揣着那稻穗去了天堂: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顿时苍天垂泪,大地呜咽,举国上下悲恸万分,明阳山下人们手里捧着花,自发性排起长长队伍,赶来送上袁爷爷最后一程。
那天边一片美丽稻穗状的云朵,像是在道别,像是跟我们说,不要哀伤。当看到视频里悼念横幅上黑底白字的写着:风吹过稻田,我们会想你。看到您盖着鲜红国旗,安静祥和地躺在花中时,才接受您去了的事实,泪水始终还是收不住,肆意喷出。
袁爷爷有两次难得的淘汰人生经历,一次是游泳运动员,一次是空军飞行员。人生就是这么奇妙,这个世界上或许少了一位游泳运动员和空军飞行员,却多了一位“稻神”—袁隆平。
1936年,6岁的袁爷爷在一次课外郊游,看到红红的桃子,一串串的葡萄,便衍生出了学农的想法。在电影摩登时代,里面“田园之美,农艺之乐”场景,在袁爷爷心里生根发芽。
从1959年到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没有饭吃,成了当时每个人面临最现实的问题。而那几年给年轻的袁爷爷留下来深刻的阴影。他心中“让天下人都能吃饱饭”的念头越发坚定,此后他宛如“粮食守护者”一般,不停的研究杂交水稻,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在那“颗粒饱满,香味浓郁”的稻香间。
从“高产,高产,更高产的吃饱”到“优质的吃好”,袁爷爷90岁都还在田间逐梦。他走过的荒芜,身后便是他钟爱的稻田。
2021年5月,身处病痛中的袁爷爷,每天还向医务人员追问着外面的天气怎么样,他心里时刻担心着外面连绵的阴雨,会影响田里水稻的长势。当从护士口里得知是下了很长时间雨的时候,躺在病床上的袁爷爷着急地说着“哎呀,那我的水稻怎么办?”
袁爷爷这一辈子总是“以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为了安心研究杂交水稻和寻找“野败”,他带着同事和学生向候鸟一样追赶着太阳,连续七年都没回家过春节。面对重重困难险阻,没有退缩,他笃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袁爷爷常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我们每个人都像一粒种子,不管是身体,还是精神,都要往“好”健康发展,种子健康了,才能根深叶茂结出果子。
您来时粮食短缺饥饿满地,您走时世间的稻谷满仓。十里稻花香,禾下乘凉梦!吃饱不忘种稻人,此后的每餐饭念您,敬您。愿天堂满是稻花香。
袁爷爷,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