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端时间,我参加了老三的婚礼。
除开老三,在这个特殊关系的群体里,我们还有五个人,来自三所不同的高中。
新娘是老三高中时候的女朋友,一直走到了现在携手进入婚姻殿堂。走向新娘的时候,老三眼里闪着泪光,一直到整个仪式结束,脸上的幸福从未褪去。
后来到了宾客差不多散去的时候,不太记得请是谁提议说来一张合照。
于是,我们6个人坐在台阶上,完成了若干年后的又一张合照,也是第二张合照。
老四翻出了7年前我们刚认识那会儿的合照,比起7年前那张照片,有的人胖了,有的人瘦了,不过幸好,照片里的六个人还在。
单看一张照片其实没什么,但两张照片摆在一起的时候,难免会感叹:
时间,过得真快啊。
二。
高三那年,比起勤奋读书的同学们,我倒像是个异类,唱歌上网,抽烟喝酒,旷课打球无所不会无所不精。
这一切的源头,来自于可笑的失恋。
老二是我的发小,每个周末只要有空,就一定会约去打篮球。老六是我初中午间寄宿认识的,同样,他也很喜欢打篮球,尽管,他打得不怎么样(坦克慢三步)。
因为篮球,我们三个人凑在了一起。
说不清是情缘巧合还是情绪正好,一次打完球后,我们三个人坐在篮球架下,一人吹了一瓶啤酒点了根烟,对着天对着地,没有桃园三结义那么讲究,凑合着就结拜了。
后来,打球的队伍渐渐壮大,逐渐成为了6个人,但不仅仅局限于打球。
KTV,喝酒,上网,火锅都可以是玩乐的项目。
那天趁着酒精的劲,老大提出说,“既然你们三个结拜了,不然我们六个一起。”
大家爽快地答应,按照年龄排了顺序。
学生时代,不是每一个人都想要参加社团,但每一个人都渴望找到除了"家"以外的归属感,这大概是青春期的最大叛逆。
三。
那会,我们的零花钱并不多,除了平时买包烟(听说现在售烟给未成年犯法,挺好的,别抽、少抽),基本上都用在了出来玩上。
一起去打球,是最多的活动,毕竟那是最不需要花钱的活动。
每周球场见,成了惯例。我们报名了肯德基三人篮球赛,尽管表现并不好,但也算是抓住了高中的尾巴,疯狂了一把。
那时候为了找块有灯的空场,我们会去福大练到很晚,结束了以后就一起吃点烧烤再回家。
这种共同为了一个目标去发力的感觉,是有别于班集体的。
班集体里的拼尽全力,落脚点在于“集体荣誉”;
而朋友间的共同发力,落脚点则在于“伙伴”。
燃烧得越猛烈,留下的痕迹就越清晰。
尽管后来没能从餐厅拿下第一晋级,但在这个过程里,我们收获的东西,就已经足够了。
四。
每一次去KTV,就一定会喝酒。
那时候还没有支付宝和微信,我们会把所有的钱都拍出来,数数看能花多少。
买不起KTV里的酒,我们就会带上两个包,在离KTV不远的便利店里,装满带走。为了不被发现,我们在KTV里点了一些,包里的酒,也是喝一罐开一罐。
有时候会想喝了上顿没了下顿,但老三总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想那么多干嘛呢。”
吃火锅的时候,为了省些钱,我们一般只点两盘肉,剩下点的是最便宜的酒。
有一次,我们高谈阔论,说着未来的事,却没发现老六缩在角落里,一点一点涮着肉片,等我们回过头来发现的时候,两盘肉早被他吃的干干净净。
我们怎么可能会为了仅有的两盘肉翻脸呢:)
二话没说,就在那个动一动都会很麻烦的空间里,我们五个人有条不紊地把他给阿鲁巴了(不懂的朋友百度搜索“磨柱”,危险动作切勿模仿)。
又是一次在欢声笑语中度过的时间。
不是说非喝酒不可,而是在那个时期,有人跟着一起不守规矩,总是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欢愉。
五。
各奔东西,是学生时代逃不过的宿命。
高中毕业以后,我们联系就淡了些。
不是说忘掉,而是很难聚在一起。六个人的聚会,慢慢到五个人,到四个人,再到三个人,甚至两个人。
毕竟高考之后,我们要为做出的每一个选择负责到底。
大概是大二暑假回来的时候,我偶然经过那家经常一起吃火锅的店铺,发现它早已经改换门庭,换上了一个从未见过的招牌。
有些遗憾,那家火锅店成了我们回忆的牺牲品,跟着我们的回忆成为了记忆里的存在。
以前,一群人围在一起分着抽仅剩一根烟,一群人坐在一起吃只有两份肉的火锅,都是能够从中得到快乐的。
现在,就算抽着一包100元钱的烟,吃着整桌只有两份青菜的牛肉火锅,也很难找到曾经的感觉了。
是因为穷吗?不算是。
是因为人吗?不算是。
我想,是因为那时候对快乐的要求,足够简单。
那天晚上婚礼结束后,我们决定去KTV再聚一次。
老六走进超市给我们买了水,说:
“老男孩聚会,现在开始。”
公众号:微醺小二(ID:Wxxe2017)
简介:用文字调出一杯See you tomorrow,陪你熬过生活中不太好的时刻。如果你愿意诉说,我就是你最忠实的倾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