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读了这本《万历十五年》,心里一直想着写点什么,抽不出空来,今天回家突然很感伤,不如就写下来,以作纪念好了。这本书有很多让我思考的地方,但此次我只想就万历皇帝谈谈我的感想。
聪明的皇帝
万历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但是聪明却仅仅只是当好一个皇帝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我曾在朋友圈感慨“一个人能不能把他的人生过好,聪明是要的,但更多的却是后天的修行”。那当好一个皇帝,纯有聪明劲或者当好皇帝的潜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得后天的修行。
不可否认,万历皇帝确有成为一代圣君的潜质。万历的父亲隆庆皇帝还在世的时候,有一天隆庆皇帝骑马在宫中驰骋,年幼的万历拦着马对父亲说到:“父皇是天下共主,有了闪失,如何向天下交代?”,可见小小的万历,已经能够清醒认识到,要当好一个皇帝,必须要克制自己的某些不合理欲望。这样的事情,在后来万历登基为帝之后,也发生过,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到,万历皇帝喜爱书法,有一天在御书房写好了一幅字,展示给张居正看,颇为得意。张居正固然对这个聪明勤奋的皇帝弟子满心欢喜,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张居正仅仅对皇帝表示:皇上您的字写得已经很好了,但是天子要依靠德行治理天下,书法艺术这种东西,对处理政务、牧养百姓并无好处,书法课建议停掉了。万历听完张居正的报告,毫不犹豫的停掉了书法练习,专心研读圣贤书。
思想是指导我们行动的内在缘由,如果我们想不到、想不对也就很难做到,而能想到这一点且能做到,万历确是具备明主的潜质。
如果说如上两件小事,只反映了一个孩子或者一个人的聪明,那么接下来在万历四年发生的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足以证明万历具备当好一个皇帝的基本条件。一天早朝,万历皇帝收到守边的戚继光送来的棉絮,打开一看居然是以次充好的黑心棉,小皇帝尽管愤怒但是也感到有些莫名其妙,这种事情你们处理不就好了,何必送到御前?经过调查,最后发现在这场黑心棉事件中,罪魁祸首是万历那不务正业的外公,武清伯李伟,正因为顾及着皇家脸面,谁都不敢处置,送给了万历。要知道,中国古代讲究君臣父子,仁孝礼义,万历就算要处置他这不争气的外公,也得顾及自己母亲李太后的面子。
万历拿着黑心棉,跪倒在李太后的面前,声泪俱下,将士守边卫国,太国丈如此行径,岂不叫人将士寒心?李太后又羞又愧,表示要按照国法处置。最后在张居正的斡旋下,李伟跪在宫门前接受申饬,罚俸半年,此案以此了结。在这件事当中,有两个人值得注意,第一个是张居正,很难不去想张居正在这件事背后扮演的角色,以他卓越的政治才能,这件黑心棉究竟要不要送到皇帝那里去,是值得思考的;另外一个自然是万历皇帝,这个时候的万历皇帝不到12岁,也就是小学生毕业的水平,能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能当机立断,并能兼顾人伦礼仪,处理好了这件事。小小的万历应该没有想到张居正最后的处理方式,可见当时他的决心和勇气。当然,此事中的李太后的表现,亦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不过中国历史自古是男权社会,李太后留下的资料甚少,也非此次讨论重点。
经过这件事,张居正对他这个聪明、勤奋、果断的学生好感倍增,相信他必能在自己的教导下,成为一代明君,自己亦不失为一代名臣。
不安的皇帝
小学毕业前的万历皇帝,无不透露着他将成为一代明君的潜质,他的聪明,他的早熟,甚至他高贵的仪表,似乎都预示着他将带领着这个奄奄一息的王朝再次走向辉煌。然而,皇帝虽然拥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但是还没亲政的小皇帝,不免就活得有些战战兢兢了。
在万历刚刚坐在那张龙椅上的时候,当时的内阁首辅名为“高拱”,瞧不上这孤儿寡母,小皇帝母子失去了隆庆皇帝做屏障,充满了不安全感。恰在此时,万历的老师张居正携手万历的大伴(也就是陪万历玩耍的大太监)冯保,驱逐了高拱,控制了内阁和皇城,一举稳定了万历岌岌可危的皇位。也许,此刻的万历的心里,就埋下了对张居正的感激与崇敬,而对其它当权的大臣充满了不安和敌视。
公元1577年的秋天,张居正正信心满满地推进自己一手制定的万历新政,惊天噩耗传来,张居正的父亲去世了。按照儒家礼仪,张居正得回家守孝三年,让出一切权利,这,是作为政治家的张居正无法接受的。但从汉朝开始,经历了千年熏陶的儒家社会,岂容张居正这般不守礼制。汹涌的“夺情”(也就是万历以皇权夺取张居正的人伦之情)之议充斥着大明的朝堂,高坐在龙椅上的万历小皇帝忐忑不安,最后在万历的挽留和张居正的高超政治手腕下,夺情以张居正留任内阁告终。此时此刻的万历皇帝,面对整个天下,选择了他的张师傅,并义无反顾。他的心中是否不安?必然是的,此后张居正回乡安葬自己的父亲,万历凡有重要文件,都要快马飞报千里之外的张先生,当为明证。
但是这种对朝堂其他大臣的不安,马上就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却是对首辅张居正的不安。
公元1578年,也就是万历六年,十四岁的万历皇帝举行了大婚。一般来说,皇帝大婚之后,就拥有了很大的自主权,起码在万历大婚之后,李太后就不怎么过多的监管他了。早婚的万历皇帝,从本质上来说还只是个刚刚青春期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有了自己的情绪,更有了年轻人都有的叛逆。
一个名为孙海的宦官,引诱年轻的皇帝探索新的世界。在名臣大儒的教导中走出来的万历皇帝,忽然发现了经史子集之外的天地,就像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人突然爱上了萝卜白菜一样,年轻的皇帝带着发现了新大陆般的心情,探索这个太监帮他开辟的新天地。有一次,不知何故万历皇帝对两个宫女“龙颜大怒”,要砍她们的头,最后却以割了她们的头发替代。这场并不严重的闹剧,经大伴冯保之后为李太后所知,李太后异常悲愤,自责没有尽到教育皇帝的职责,准备祭告太庙,废除自己的儿子改立他人。
年轻的皇帝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了如此大错,吓得跪在地上苦苦哀求,最后李太后同意不废除他的皇位,交由张先生处理。张居正自是非常伤心,他没有想到自己一向颇为得意的弟子,有了这种荒诞嬉戏的行径,思来想去,怕是年轻人性子不定,受了身边人影响。于是与冯保商量,斥退了小皇帝身边年轻活跃的坏分子,又多加了几名翰林学士在皇帝学习之余提供娱乐。同时痛苦之下的张居正,本着培养一代明君的责任感,代替皇帝写了一份言辞激进的悔过书。也许就在此刻,万历皇帝心中可以依靠的张师傅,那高大儒雅的身影已经开始有些模糊,在之后的日子里,甚至有些狰狞。万历突然发现自己真的成了一个孤家寡人,连最值得信赖的师傅和大伴,都让他感到不安。
我不得不对张居正提出批评,对待小皇帝的惩罚是否过了?王国维先生说后主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万历皇帝何尝不是?皇宫用高墙厚瓦将皇帝与外面的世界隔离开来,他从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堵不如疏,是否应该想办法帮助皇帝正确认识这个世界,这天下除了儒家经典,忠孝仁义之外,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一面?他张居正不也曾去官三年,周游学习,体察民情?
这位年轻皇帝的不安,在此刻被暂时压抑住了,但是万历日后放纵不羁的种子,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他的灵魂深处。
深情的皇帝
关于这个标题,我想了很久,用“深情”还是“多情”来形容这个皇帝,最后选了前者。从有限的历史资料来看,万历皇帝是专情而又深情的,“情深不寿”往往是那些求而不得的痴情男女,如失去了董鄂妃的顺治皇帝。幸运的是万历深爱的女人,一直陪着他到了生命的尽头。
然而,深情对一个皇帝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感情一旦超过某个极值,当你深爱的人出现一点点不符合预期的行为,你的深爱可能会成为深深的恨意,这是一种极端化情绪得不到有效疏导的正常反应,尽管这种情绪本身是非正常的。万历皇帝所深爱的女子姓郑,这是一个与万历有着相同读书爱好,且性格颇为相似的女子,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万历更为强势。郑氏不同于一般人只对皇帝唯唯诺诺,她的特征是敢于对皇帝撒娇讥讽:“陛下,您真是一位老太太!”而万历不以为忤,反倒格外欣赏。张居正忘了,李太后忘了,冯保也忘了,满朝文武也忘了,这个皇帝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着七情六欲的“人”啊!也许万历在郑氏这里,才能获得这样的一种安慰吧,也许正是这样的一种心灵上的依靠,让郑氏一生专宠于万历。
深情的人,往往个性犹豫,遇到事情难以决断,这是成为一个优秀政治家的最大障碍。万历不想给人这种印象,公元1582年,也就是万历十年,正准备一展宏图的万历首辅张居正骤然去世,这让做了十年皇帝的万历,第一次亲掌大权。年轻的皇帝缺乏政治经验,本着仁政善待百姓的他下了一道圣旨,大意是说,在万历新政中清算田亩,有些相关人员是强迫地主虚报面积,借此邀功,所以不能以它作为事实的依据。然而闻歌声知雅意的臣子,不知为何嗅到了一股清算张居正的味道,于是一场惊天大案在朝堂上引起轩然大波。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况且张居正本人亦不是无可挑剔。张居正固然不失为一代名相,但于私德有亏,例如他在回乡葬父的行程中的排场,他在江陵的父亲兄弟难免接受一些礼物等等诸如此类。尽管张居正于大节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的,但是儒家的那些顽徒偏爱死抠这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例如海瑞。
在一位御史列举张居正二十几条罪状的折子上,皇帝用朱批回答说,张居正蔽主殃民,殊负恩眷,但是“待朕冲龄,有十年辅理之功,今已殁,姑贷不究,以全始终”。万历对张居正还是了解的,亦还是敬重的。两年之后的1584年,万历又突然更改了主意,查抄了张居正的家,或许是受到了郑氏的影响而心肠变硬了,亦或是受到了李太后家族的影响。不管李太后和万历当年对张居正如何信任,此刻已经埋在地下的张居正显然无法为自己辩驳,无论别人泼来的是清水或污水,他都只能默默承受。许多年后,一个当年反对张居正的人在崇祯朝为张居正翻案,可惜世间已无张居正,而大明王朝已在没落的道路中,一去不返了。
又过了三年,也就是公元1587年,亦即万历十五年。端坐在深宫中那24岁的万历皇帝,也许是想起了往事,他下旨要工部如实查报,张居正在京内的住宅没收归官以后作何区处:是卖掉了,还是租给别人了?如果租给别人,又是租给谁了?记录中找不到工部的回复。但仅仅是这只言片语,已经能够体现他对张居正的那种微妙而又复杂的情感了。
也许万历并不是想清算张居正,但是那些会错意要挑事的臣子,一旦开始,如何肯善罢甘休。在那个波云诡谲的朝堂上,有几个只对事不对人的坦荡君子呢?万历对郑氏是深情的,对张居正,更是深情的。也许,是一种爱恨交织,又敬又怕吧。
后记
读完《万历十五年》之后,颇有感触,今天一个下午啥事没干,专门来写昨天晚上想写没写的读后感。我读书向来只想就一个方面去讨论,所以尽管《万历十五年》还有许多其它地方值得讨论,那就放在下一篇文章里吧。
万历十五年,张居正已经去世五年了,而辽东的一个小人物努尔哈赤成了明朝的建州女真都督,三十年后辽东已经在他的领导下建立了金国,而张居正力挽狂澜救活的大明王朝,已经被万历败光了家底,再过三十年,那个建州小人物的儿孙,已经定都北京,改朝换代了。
窃以为历史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从万历的明君潜质,到最后成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万历固然有错,但张居正忽视了对万历的培养,忽视了万历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忽视了作为政治家没有把万历当作政治的接班人培养。
也许张居正并不知道他会那么快去世,那年他不过57岁而已,也许更没有想到他的强权政治会那么快土崩瓦解。归根结底,张居正毕竟是要去世的,万历可以清算张居正从而树立皇权威信,但如果向秦惠文王那样接收商鞅的政治遗产,他亦不失为明君。颇为巧合的是,王安石改革的皇帝,谥号神宗,万历的谥号也是神宗,而这两人的政治改革,都以失败告终。
万历在深宫的一声叹息,也许是突然记起了张居正在世时候朝堂欣欣向荣的景象,也许是对自己处理政治争斗的力不从心。万历十五年后,他越来越怠政,直到后面连续28年不上朝。
万历无处安放的青春,在政治斗争的洗礼下面目全非,他时时被告诫做个好皇帝,行为不端就可能被废。正向许多人被父母告诫,你不好好读书,将来没饭吃;你不努力工作,将来没饭吃。万历有着对生存的恐惧,废帝何曾有过好下场?而我们对生存的恐惧,真怕自己没饭吃,但是张居正忘了宽严相济,一张一弛,而我们的父母,似乎有些时候也忘了。
万历没有当好一个皇帝, 他的一声叹息,我想我懂。
我一直在想,如何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也许并不是天资聪颖,而只有四个字:坚韧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