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暑期来临,我利用闲暇认真拜读了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的《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这是一本西方学界家喻户晓的教育名著,教育的同行们也许不知道,为了写成这部经典教育专著,作者进行了长达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托马斯先生认为,孩子学业有困难,本质上是他的学习方法与众不同,他还条陈缕析了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最后归结为当下的学校教育不适应孩子们天赋类型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老师们只重视孩子有限的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得孩子天赋的秉性和潜质被打压了,从而产生了形形色色不适应学校教育的学困生,即所谓“学业上的残疾人”,一旦这些标签被老师、家长无情地贴到孩子身上,孩子也就真正的成了学业上的残疾人了。
其实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西乡县莲花小学的教育成功案例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原来家长和老师普遍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学困生,本学期在老师的悉心教育下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比如四(6)班的杨振戊,之前期末检测考试语、数、英几乎都不及格,家长对他学习不管不问,这次考试语文竟然破天荒地达到92,,就连书写也变得工整美观了;还有王首航,据其父母介绍,小时候患脑炎留下后遗症,学习起来非常吃力,考试成绩总不超过70,现在居然能比班级平均成绩91.4还要高出4分多,让家长又重新燃起了希望;此外王成东原本对学习不感兴趣,加之爸爸妈妈不识字,无法检查、督促,有时甚至一连几天不交作业,在老师、同学的教育帮助下,期末成绩较前大幅提升,英语还拿了100分,被全班推选为“科技星”……这些在中国沃土长大的孩子学业成绩后来居上,无疑也为托马斯先生的教育经验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习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校教育,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是一门关于唤醒的艺术。然而唤醒离不开对话。对话不止是语言的沟通,更多的是心与心的碰撞、交流。教师在课上课下,如果能以春天般温暖的话语、眼神、微笑,使学生天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发挥到极致。同时,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学,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认识、开发出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一些老师、家长的傲慢和偏见彻底泯灭与忽视了。目前,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业已进入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攻坚阶段,一切有前瞻眼光、称职的教育者亦需设置唤醒情境,首先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提出怀疑与批判,又不居高临下,要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纵然有错,也要以各种科学高效的方式来维护和谐的对话情境,以求对话得以延续。这并非敷衍,而是一种宽松。唯有如此,对话双方才有足够的空间互动,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便得以唤醒,心灵潜能终将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掘。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研析了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运的指导,无论是对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学困生家长,还是奋战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抑或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家长,都有豁然开朗、矫枉过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