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文艳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唐代诗人元稹在《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中写道:“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大吕”一词源自中国古代的音乐术语,属阴律第四律,对应腊十二月。说到小寒节气,就好像“大吕”奏响一般,鸟鹊已感知到春天的临近,要开始做筑巢的准备了。那么小寒节气的物候是怎么样的?与农事有哪些关系?有哪些习俗?在养生方面要注意哪些细节?
小寒前面是冬至,冬至是北半球白昼最短的一天,也是正午时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此时,地面得到的热量最少,不过由于土壤深层储藏的热量还可以向上散发,所以冬至并不是气温最低的时候。到了小寒,土壤深层的热量散发得差不多了。尽管白天时间长了一些,光和热也有所增加,但是地表的热量还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常有“冷在三九”的说法,而这“三九”恰在小寒节气内。
(1)小寒物候
小寒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寒,顾名思义,还没有冷到极致。斗指戊为小寒,时天气渐寒,尚未大冷,故名小寒。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小寒是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以及丑月的起始,时间在公历1月5-7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85°。正值“三九”前后,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此时,北半球的气温普遍低于零摄氏度,一些地方会出现零下十几度、几十度的低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小寒前面是冬至,冬至是北半球白昼最短的一天,也是正午时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此时,地面得到的热量最少,不过由于土壤深层储藏的热量还可以向上散发,所以冬至并不是气温最低的时候。到了小寒,土壤深层的热量散发得差不多了。尽管白天时间长了一些,光和热也有所增加,但是地表的热量还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常有“冷在三九”的说法,而这“三九”恰在小寒节气内。
但从小寒的三候来看,却又蕴含春的气息。《周书·时训》有言:“小寒之日,雁北乡;又后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鸲。”小寒虽是冰天雪地,但阳气已动,因此候鸟大雁感气象,出现向北飞的迹象,喜鹊准备衔草筑巢孕育后代,羽毛漂亮的雉鸟开始雌雄同鸣。可见禽鸟对天候比较敏感,感受到节气的变化,配合着迎接"新春"的季节。这时节,大地仍然是一片冰雪的寒冷世界。从冬至开始,要过完九九八十一天,才算寒尽春来。
(二)小寒与农事
小寒与农事小寒节气也是一个重要的农事节气。俗语言:“小寒无雨,大暑必旱”“小寒若是云雾天,来春定是干旱年”。有经验的农民往往根据往年的小寒气候推测这一年的天气,以便早早做好农事规划。小寒过后,寒冷的天气对农作物安全过冬影响较大,此时要加强对冬季农作物的管理,提高抗寒能力,做好防冻保墒工作。由于中国南北地域跨度大,即使是在同样的小寒节气,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生产农事。就我省而言,当强冷空气及风雪到来时,要对冬小麦、果树、大棚蔬菜等采取重点防护措施。特别是大棚蔬菜,要做好临时性覆盖和植株管理,以确保有个好收成。要加强对猪、牛、羊、鸡等畜禽饲管,提高舍内温度,并做好消毒防病工作。
(3 )饮食与养生
说到节气,常常与“吃”有关,民俗传统中的小寒节气也不例外。据《津门杂记》记载,天津地区旧时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粤港澳地区在小寒节气习惯吃糯米饭,不同的地方在配料做法上有些细微的差异。老南京人在小寒会煮菜饭吃,比较有代表的是用黄青菜与香肠片、板鸭丁、咸肉片、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饭,别有一番味道。
“小寒节气,正值数九寒天,补养身体无可厚非。俗语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之说。人的体质在经过春夏秋大半年的消耗,五脏六腑的阴阳气血会有所偏衰,容易上虚火,皮肤也容易出现问题,合理进补可抵御严寒,提气生津,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养生之目的。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中有言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人的生命滋养在于饮食,如果不:“知道饮食宜忌就不足以保存生命,所以不要盲目进补,加重脾胃及肝脏的负担,应了解个人体质和饮食禁忌,本着“因人施膳”的原则,不可以乱了章法。
小寒应早卧晚起,夜间少出门活动。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预防感冒和呼吸道感染。出门尽量戴围巾,穿立领衣服,注意脖颈保暖,对预防高血压病、心血管病、失眠等都有一定的好处。脚底是各经络起止汇聚处,泡脚有疏经活络,可起到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希望人们在小寒节气中,能够注重养生保健,保持身体健康。物极必反,重阴必阳。总之,小寒在二十四节气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它标志着冬季的来临,又预示着新气象的开启,在漫漫寒冷或茫茫风雪中,那些看不见的力量正在悄然生长,阳气正在冰封的大地中默默孕育。愿我们小寒不寒,岁月安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