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读心理学书籍,会觉得晦涩难懂,但这本书有个特点,目录清一色双数页码,每两页一个观点,为什么比较吸引我呢,因为有共情,感觉他就在说我一样,本来习惯划重点,划了几章,发现这重点没法划了,因为我感觉都是重点。这本书我挑一些案例来给大家说。
我们平时看不见自己,应该有认会有这样的感觉,在家里和在公司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是不太一样的,那么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呢?
一般认为,我们在家里很少会装,但在公司,我们基本上都是带着面具的,回到家里,会觉得家里人不理解我,我在外边多么多么牛,别人都很尊重我,而回到家里却时常遭受质疑,对我的态度也不是那么谦逊。
这就是第一个案例,我们很少能看见自己,就连照镜子,觉得自己不够美,竟然还想改个能让自己变得帅气、漂亮的镜子呢?从小到大,我们会觉得别人都不了解我,父母不了解我,班主任不了解我,老板不了解我,老婆不了解我,孩子不了解我,这些统统都是因为自己最不了解自己。以至于到现在,疏于近交,乐于远交。所以才明白儒家修行为什么特别强调由亲及疏,因为这样才真。
不能做小事,最近管理岗工作中有一种论调,能分下去的活就分下去,自己应该更多的考虑规划之类的,只做非自己做不可的事,那这样做的后果其实很严重,会落入无所事事,或者总想去找找大事干干,慢慢的就会眼高手低,高谈阔论。作者把他的公司前期的失败归为四步,第一阶段,讲究分工,追求效率,培养人才;第二阶段受到娇宠,小事大家自动不让我做,以致形成依赖,逐渐不会做小事;第三阶段是把所有小事视为理所当然,开始不愿面对、不耐烦;第四阶段则是严重无小事,大事做不了。结论,不能小的领导人,如果再加上好大喜功,则会拖垮公司。
早就跟你说过了,这句职场经典语录,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常说过,反正我印象里,是说过很多次。会议上,一位同事分析问题,终于冥思苦想,体悟到了什么,看清楚了一些东西,或者终于决定要做什么,这个时候你来一句,我之前都跟你说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如果换位思考一下,这个时候我想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突然对面的人给我说这句话,我会有何感想? 其实这句话的破坏力极大,说这句话不外乎抢功劳、比高下、证明自己对、趁机发泄积怨,在对方听来就是我是多么差,我是多么笨。这句话对对方的影响就是浇灭别人的热情,打击别人的自信,剥夺别人的空间,甚至扼杀别人的改变。所以多给别人一些空间,这也是很难的修行。
我们都活颠倒了,我们经常把别人的事,自己控制不了的事当真,却对自己的事不认真。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都是自己不能做主的事,自己能做主的事只有带不带伞,出不出门,现在要不要干活,是不是要开心的干活,这才是自己的事。有个经典案例,公司周六组织听课,这是你能左右的吗?左右不了就不要把这个事当真,你能左右的是听课时的心态。别人如何看待我们,这你也左右不了。你能左右的是你如何待人。我们要认真对待别人,而不要把别人如何对待我们太当真。把别人对我好当真,就容易陷入依赖,把别人对我们不好当真,就特别容易陷入对立。所以遇到一件事,先搞清楚这是谁的事?如果是老天的活着是别人的事,不当真,自己的事一定要认真。才算对自己负责任。
接受自己,怎么才算认真,这个解释绝了,就是拆开“认”,“真”。我真的是这样,我认不认?这里的真有哲学上的意义,还是要好好体会一下这个“真”字,什么样才是真?圣严法师说过八字箴言,面对、接受、处理、放下,没有前者后者无从谈起,但绝大多数人都卡在了面对上。
君君臣臣,这个案例也非常经典,一个父亲,周末陪女儿出去玩,排队买票,这个时候老板来了一个电话,父亲因为接电话,错过了买票,最后女儿很少再和父亲一起出去玩。这块作者分析的很深。三个人,老板让父亲不敢不接电话,不敢长话短说,不敢等女儿玩过了再说,他是什么样的老板?父亲周末不敢不接电话,不敢对老板说我正在陪女儿,不敢说咱们待会再说,又没能力取得女儿的谅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员工和父亲。女儿为这件事和父亲生气,从此拒绝和爸爸去游乐场,她是什么样的女儿?
在以前,我可能只看到这个老板有些自私,但是作者分析三个角色用了很多问句,让人深思。这三个人的生命状态: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细想起来着实可悲。
今天一口气看了很多,不得不说,过来人看问题就是透彻,但也不排除我的知识面不够广,超出我认知的东西,可能就觉得人家说的对。不过对错是其次,能让自己朝好的方向改变,这个是自己的事,需要真人对待。
心理学只要涉及社交、个人成长,都强调要改变自己的思维,要能看清自己,理论看完,离实践还有一定距离,这本书看到现在,最起码让我在工作中少说“我早就说过了”这句话,让我遇到一件事,先思考这是谁的事?今天就讲这么多,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