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梳理
1.为何改变很难?(1)人很容易给自己贴各种各样的标签,特别是负面标签,如没有做的时候,就说我做不到,我不行…
(2)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有很多想法,但都是想象,不愿付出行动或者无法坚持,哪怕是每天坚持最简单的事情!
(3)给自己的目标总是太模糊,无法具体到某个单位,如我想减肥
(4)总是渴望看到结果,无法聚焦于过程
(5)卡内曼曾经说过,“人类过于在意‘损失’,可能会舍弃获取更大利益的机会而选择眼前的利益”。他还指出,“人类在获取利益的时候会规避风险,而在避免损失的时候却甘愿冒险”。
(6)太过看中过去的失败,认为自己做某件事时回会像过去一样。
(7)我们经常会“自动化思考”,在我们的意识中,面对眼前发生的事情会不断地产生与事情毫无关系的思考。
(8)过于看中意志的力量,其实意志是一种可以消耗的物质,每天只有固定的量,用完后需要慢慢恢复。
(9)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很多人习惯关注所有的事物,尽管很多都是自己无法控制的。
(10)导致我们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大部分都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但是,当我们产生负面情绪时,经常会认为这是别人所导致的。
2.如何去行动
(1)制定具体的目标,不要太模糊,不能太极端,想直接到最终的结果,另外重视行动,哪怕每天坚持五分钟,也要把想法付出实践。
(2)学会从每天的进步中获取成就感,如可以坚持完某事后给自己一份奖励。
(3)降低行动的门槛,如每天看五页书,不要随便加量,重在坚持和养成习惯,体会到“我做到了”的成就感。
(4)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改变,谁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当你说出“但是”这个词的一瞬间,机会就将离你远去。
(5)用工具记录下来你所做的事情,定期查看,提高成就感。
(6)当我们胡思乱想时,可以通过所谓“实况转播”,简单来说就是“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在脑海中确认一遍”。通过将自己的行动读给自己听,可以完全排除过去和将来的干扰,将意识完全集中于现在。
(7)学会用累计的成果来评价自己,已经完成了多少,而不是只关注还有多少没完成。
(8)我们的压力大部分是因为个人的认知所造成的,实际上并不是“发生事情→产生压力”,而是“发生事情→个人认知→产生压力”,人类对所发生事情的“认知”才是产生压力的主要因素。如果认知出现偏差,即便只是一些无谓的小事也会产生多余的负面情绪,导致产生巨大的压力。
(9)如果想改正一项坏习惯,就必须让自己时刻看到这个习惯的坏处,以及改正之后的好处。
(10)搞清楚“应该做”和“想要做”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想做某件事是因为外界的压力或者是随众的选择。
(11)学会“自我效能”,做某件事时,可以想一想自己过去成功的经历;想想别人对你的认可;想想和你相差无几的人都能成功,自己为何不能成功,来调动自己的情绪。
(12)学会给自己减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要有效率地行动,与其决定“应该拿什么”,不如先决定“应该扔什么”。
(13)不要绷得太紧,学会放松,要有享乐的时间。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我们一生都在致力于改变自己,戒烟、减肥、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不幸的是,很多时候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自控力》强调意志力对人的重要性,只要意志力足够的强大,我们就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做自己想做的事,但《从行动开始》却告诉我们,不依靠意志力,我们依旧能够实现改变,秘诀就是采取“行动”。
作者石田淳被公认为“日本研究行为科学第一人”,发展出一套“行为科学管理”的法则。简单说就是排除一切抽象的概念和无法测量的因素,只以“行动”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就是这个无比认可的观点——只有行动能带来结果。
一、改变“认知”
书中石田淳提出一个概念“认知偏差”。所谓“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活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比如,“我意志薄弱,所以做不到”这个错误的观点,“意志薄弱”是思想上的事情,而“做”是行动上的事,思想可以指挥行动,但行动也可以不受思想的指挥而直接发挥作用。通过改变行动就可以建立起新的习惯。
比如,昨天我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要完成5件事情,读书1小时、写读书笔记、研究一个重点课题、锻炼1小时、赞美一个人。结果到晚上,只完成了三件事。这时心里就很自责:自己老是半途而废,意志力太薄弱了。 其实这就是“认知偏差”,从没有做完的事情联想到一大堆无关的,越来越否定自己。冷静下来想一想,事实非常简单:“我完成了三件事,只有两件没完成。”仅此而已。沉浸于过去的人无法解决问题,不要过分关注“做不到的事”:每个人都不是万能的,很多负面情绪是因为对过去的后悔和对未来的担忧而产生的,与现在正在发生的现实没有什么关系,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直面负面情绪,找到情绪发生的真正原因,认清现实,就能采取对应的行动。比如,我可以说,今天身体和灵魂都有收获,明天继续加油。
二、“MORS法则”养成小习惯
模糊不清的愿望无法去量化,自然无法有有效的行动。“行动科学管理术”只承认符合“MORS法则”定义的行动。“MORS法则”包括四要素:可测评、可观察、可信任、可明确化。开始的目标应该是“马上取得结果”,如果我们迟迟看到结果,就很容易泄气。为了能让自己开始,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降低行动的难度”,也就是说,不要让自己的行动目标太难。为了开始的行动目标难度不大,我们可以将行动目标拆分成明天就可以开始的行动。
简单一点,要有明确的目标,然后用一点一滴的小行动来增强内心的成就感。注意,坚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的给自己“奖励”,前期可以是看得见的东西,比如完成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就购买购物车的东西作为奖励。当我们将完成目标,把获得成就感的过程变成一个良性循环时,我们就可以舍弃掉“拴在绳上的胡萝卜”了。因为成就感对我们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报酬,它满足了我们作为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
比如,我要达到“坐下能讲、下笔能写、站起能做”的目标,就不能这么模糊,得给自己明确每个天读书1小时,每天写一篇灵魂心得,而不是只有一个模糊的想法,没有切切实实的目的地,没有反省和观察。养成小习惯,每天坚持读书思考、悦已自省,哪怕是再小的思考,再糟糕的自省也是开始。日积月累,它日必让他人刮目相看。
三、认同自己,鸡血疗法
“自我效能”就是给自己信心,给自己打鸡血。“自我效能”的作用主要由四点产生:1、自己成功的经历 2、替代性经历 3、语言说服 4、情绪和生理的变化 。收集自己的小成功经验,告诉自己:“你能行!”假装微笑的人,最后也会变成真正的开心。同样假装自信,也会变成真正的自信。这就是所谓的“贴标签”效应,你眼里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你就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是光是空想,光有“积极想法”是不够的,必须有符合想法的行动,一点点地增强自信才行。人最骗不了的其实就是自己。就像我每天都读书,凭着这些阅读数据,我就可以确认自己输入比较多,知识面广。但是没有做到每天思考,就不敢说自己思想深刻。如果每天都在总结思考,然后利用机会输出,这感觉就不同了,可以很笃定地告诉自己,我挺强的,能够更好地说服自己,只有行动才能带来确确实实的自信!
杨绛先生曾说过一句话:“你是想得太多,而读书太少!”我们的人生就是无数个“今天”的累积。如果你有什么目标,或者想要做出的改变,从现在开始,就为它制定计划,开始行动,十年后的自己取决于今天的行动,我希望十年后的自己,拥有精神和财富的自由!要想实现梦想,就必须用当下开始,用小行动,一步步地打造自己的明天。
人生看似很长,其实我们能够快速提升的就这么短短几年,望共同加油和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