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让我对这份“无为”,似乎有了新的理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天地无所谓仁慈还是不仁,她将万物比作刍狗,任其意志或兴或衰;圣人对百姓采取无为之治的做法,任其或生或灭。这样看来,天地之间,难道不像一个风箱一样?空虚但不枯竭,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倒使人迷惑,不如保持虚静,即崇尚“无为”之道。
“无为”,似乎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进行干涉,任其自生自灭,乍一看来,颇具消极之感。
细细品之,却实感大有不同之深意。
“无为”为何能使万事万物繁盛丰茂,百姓生生不息?依我之见,这份“无为”的胜利,最终靠的是一份传递,即外驱无为,内驱有为。
因为有了活着这份内生动力,万事万物遵循时令节气,开花结果;百姓为了衣食生活,主动劳作,春耕秋收。
这不是外界有为的政令或强迫,而是由天性和需求而获得的自然驱动,这份动力,因为天性和需求没有穷尽,而源源不断。
所以,要想做成一件事儿,无论是兴趣,亦或是事业,“内驱动力”才是最核心的。
亦如国家图书馆管理员顾晓军在《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中说到的“我们可能更多的在一个自为的环境中,任意畅游。”
靠着这份自为,顾晓军在书海中流连忘返,在多国语言中任意畅游。
无为,根源却是最有为,这份有为,即自为,自我驱动。
在这份“自为”的支撑之下,我想“坚守不懈”,“持之以恒”不再是往日,如赤子之心般热烈的殷红,而是抬头即见,如天空般清澈透亮的那一抹蓝,虽透的已近于无色,但却抬头即视,自然而然,无须费力。
若如此,便也算天人合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