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诗歌起源于民间传唱的歌谣和祭祀颂词,这些歌谣颂词都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想和各种或批评或赞颂的内心诉求。这是人们为逃离繁杂的日常劳作和平淡生活的一种心灵的寄托。这是一种超脱现实的一种传颂文体。以歌赞类诗歌论,首先要植根于平凡事物而后超脱出一种诗意和美好。
音乐方面暂且不论,后世诗歌的发展逐渐加入文字的剪裁,加入文字的齐整美,音调美。《诗经》《楚辞》的出现是诗歌走上正式文体道路的起点。后面变得更加规整,也就出现了格律、押韵、对仗等。这些都是文本上的美,使诗歌传颂起来更加动听。发展到唐诗为一个节点,这时候的诗歌体裁,五言、七言律诗等,由于诗句上长短、体量的规定极大地限制了歌谣的表达形式,于是出现了宋词这种词句有长有短,长短相结合更加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也使诗歌更加地多彩多姿。到了元曲之后,体裁限制已经趋于散乱了,歌谣逐渐与文体分开独立为歌乐。这也就是诗歌与文体美的缘分尽头。在这之前,诗歌脱离奏乐之后,可以为文,加上奏乐之后可以为歌。而文字在分开之后明清之时也独自发展为小说。直至今日,歌曲和小说相顾远矣。
好了回归正题,现代人看古诗,它就是一种精美短小的文体,作为歌谣的那部分已经丢失了。丢失在文字语言的读音变迁上。古语不可查,今人非旧音。想要学习古诗的写作,首先要明白古诗的组成,一部分是诗意,另一部分是文本体裁,就像一幅画加上一个精美的相框。相框部分(就是格律,押韵,平仄这些东西)古人已经给你准备好了,所以这个先放一边,没必要花太多功夫去学习。需要的时候查找一下这些框架直接拿来用就行了。
再从诗歌的创作过程来看看诗歌学习的一整条道路。
诗词的写作首先是看到某些事物有感而发,继而在眼前的平凡事物当中抓取可以映射个人情志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那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能够表达诗人情绪或者诗人所处大背景的事物。简单来说,就像天气暗沉,就可以营造一种诗人情绪低沉的格调,又如幽静中的一点小声响,这些都是很有代表性表现力很强的意象。
接下来就是意象提炼。或拟人或夸张或比喻,把一些平凡的意象给延伸出去,赋予不一样的含义或者美,如“日照香炉生紫烟”,太阳,“香炉”“紫烟”,这些是诗人看到太阳底下的山峰上有水汽蒸腾,“香炉”不是香炉,“紫烟”不是紫烟,这都是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产生一种另类的美,也有一种大的气象。“飞流直下三千尺”,写得夸张让瀑布有了一种雄壮的美。到了这一步就算是初步成诗了。
然后就是推敲,遣词造句细细琢磨,直到切合心意。说到“推敲”就不得不说那个著名的故事了,诗人贾岛在“僧敲月下门”这一句中举棋不定,不知道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结果韩愈告诉他用“敲”字比较好。事实上两个字都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令贾岛很难取舍,换一种说法是两个字都不是太契合贾岛的心意,但是一时间又找不到更好的,只能听取韩愈的意见挑了“敲”字。这也是推敲的由来。有些字词写出来不是完美切合诗里面的意境的,需要认真修改。
这就是写一首诗歌的全部过程。所以诗词的评价,应该从它的写作过程的每个步骤去评价这一步是不是做得好,有一步做得好,那也算是好诗。无非就是意象抓取和提炼剪裁及遣词造句这三个方面去评价。诗词的写作有三层,一层遣词造句,二层意象架构,三层心性情操,每一层都有各自的美,每一层都可以出好诗。
今人所写无论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无非就是故作高深,故作深沉,语无伦次,这些毛病。大多都还停留在遣词造句上,根本不知道意象层面上的处理。而现代诗能与古体诗争雄就是因为它舍弃了言语上华丽和音韵,直接登上诗歌的中层也就是意象的处理。遣词造句是诗歌的基础建筑,意象层面才是所有类型诗歌的中层建筑,高层是心性的高妙。也所有诗人的追求方向。古代也有不少诗人并不是很看重言语的华美,回归质朴,比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又比如《白云谣》、《古艳歌》等等。那些朴素的诗歌才是诗歌站在最高处的作品。单从境界上来看,很多朗朗上口的千古名句也只是言语上的美罢了,境界上完全比不上那些朴素的诗歌。
遣词造句和意向架构是诗歌写作的手法上的技巧,提升到一定程度就算是到顶了,转变为一种横向的扩展。而心性情操则是贯穿诗人所有的一个基本修养。诗人开始学诗需要心性情操的提升,诗人最后的诗歌水平提高也是在于心性的提升。这是诗歌创作的完整道路,这条道路也伴随个人智慧和修养提升。诗歌也算是一种自我完善的法方吧。
知道诗歌的完整道路之后,就要明白要成为一个诗人需要三个东西:诗心,诗眼,诗口,诗心尤为重要。
----------------------------------------------
有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来指正。相互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