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倾听着的教育》有感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一直以来很喜欢宋代蒋捷的这首词,把人一生的境况——少年时的放纵、潇洒,壮年时的奔波、辛劳,暮年时的心酸苦楚跃然纸上。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广为传诵,是因为读者能获得共鸣,在诗词中找到自己。
这几日,再次读起这首词的时候,我在咀嚼“听雨”,为什么不是观雨,说雨,而是在听雨,一辈子的人生感慨就这么听出来了!听,耳朵感受声音,心灵朝向周遭世界;听,倾听自然,进而倾听自我;听,致虚极守静笃,静中生慧。于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人生五味杂陈的情感在倾听中细腻、生动地借助环境表达了出来。
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不同时期朗读同一作品会获得不同感受,这次之所以会关注“听”,在于9月读了《静悄悄的革命》,10月读了李郑涛教授的《倾听中的教育》,惊喜地发现了“倾听”的魅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习惯于在教室里、生活中扮演说者、指导者、思者的角色,可是却很少做倾听者。《倾听着的教育》,作者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院的院长,令我换一种方式思考、实践人生与教育。
读大师看“倾听之道”
从书序中的故事说起。作者对于倾听的敏感和注重,来自于自身的生命体验。
在李郑涛教授的少年时代,因为学习成绩好,做了学生干部,自然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宠爱”,他站起来发言,老师的表情是专注和关切的,同学的眼神则是羡慕或嫉妒的…这些都给予他更多主动表达、主动展现自我的勇气。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研究生阶段便急转直下。在上海,在华东师大这样的高校里,精英荟萃、高手云集,身边的人,几乎个个都是“人精”,他昔日的优势荡然无存。
然而,李郑涛教授的成长中的“关键事件”、“生命成长中的重要他人”与叶澜先生、与她对李教授的倾听有关。在那段孤独艰难的研究生岁月里,叶澜先生是少有的能够倾听表达对李教授关注和关爱的老师。叶老师有一个记录习惯:在任何一个场合,只要有人发言,她总会记个不停。李教授很少见到当别人发言的时候,她在旁边看短信、回短信和刷微信的情形,她始终以一种专注的姿态对待每个人的言说,这是一种倾听的姿态,不是表演和作秀,而是来自于内心的自发和自觉。作者想起在她的“教育原理”课上的第一次发言,就享受到了久违的“被倾听”的待遇,她的每一个眼神、动作和姿态,都向他传递了一个清晰明确的信息:她在倾听我的发言,她在捕捉我所传达的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叶澜先生表达了对他的尊重,让李教授有了尊严感,尽管他在一群“人精”当中,如此不起眼,如此落寞不堪……也正因为如此,叶澜先生引发了他对“教授”的尊重和敬意,在自身经历的体验中感受到了倾听的力量。
读着叶澜先生与李郑涛教授关于倾听的故事,作为倾听者,我倍感惭愧。英语的第一堂课,总会写下这样的句子“Tobeagoodlistener”,教导学生学英语从倾听开始,然而作为师者的我却常常偏听或漏听,不少中等生与待优生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儿子是一个话痨,遇上心理不平衡的事情常常唠唠叨叨好几个小时,然而我却为了省事,把门关得紧紧的,关掉的不是普通的门,是亲子间沟通的心门;对于上级的命令、指示我“快速回应”且“呵护备至”,然而对待不熟识或者低微的人有过敷衍之行,他们才是真正需要呵护备至的人……
倾听是一门学问,以倾听的眼光看“教育之道”,教育之道就是倾听之道。教育大师的倾听之道是什么呢?接纳与平等,是陶行知先生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关注与警觉,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与生对视的目光,他的目光真诚、自然,散发着只有真正热爱学生、把学生放在内心的教师的目光中才有的光芒,它不耀眼,但却有着温暖的坚定、温和的执着和温柔的力量,这样的力量会迸发出生命之光。鉴赏与学习,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倾听,不仅对思想相同者表惺惺相惜之意;更是对意见不一者在鉴赏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谦虚、包容的姿态吸收仁者、智者的见解,方能站得高、看得远,以谦虚之态、学习之心站在巨人肩膀上,故能一览众山小。
在共生共在中思倾听之技
说到师生关系,大家常常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我很李政涛老师关于“师生关系”的表达,——师生关系,不是以谁为中心而是一种“共生共在”的关系,是一种“共生体”——因为课堂是师生共生共在的生命场与家园。
在这种共生共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中书中具体介绍了如何炼成教师的倾听能力、如何对学生进行倾听训练、信息时代的倾听之路该何去何从的具体做法。本书如百宝箱,对于倾听的教育实践做出了具体的指南。
受益于这样一个小例子,书中谈到了对学生进行倾听训练的一系列方法,例如听述训练、听辩训练、听答训练……读着读着,觉得似曾相识,时光倒回到一年前,苦于儿子小程的英语口语表达进入了瓶颈阶段,于是花费一番周折拜访了中南大学的教授,(她指导的学生参加全国辩论大赛多次获得金奖,是湖南英语演讲与辩论的资深专家)。和小程用英语聊了一会儿后,她提出了练习口语的一些策略。奇怪的是,不是如何进行辩论的技巧,也不是进行演讲的方法,张春敏教授说,这样的方法每个家长都可以操作——听述训练、听辩训练、听答训练……拜访教授已将近一年,作为英语老师一直未获其要,读到这一章节的时候忽然豁然开朗,原来教孩子好好说话要从倾听开始,从倾听中获得说话的方式、说者的谋篇布局、语言的准确性与精炼性……中文英文,辩论演讲,万变不离其宗,倾听是言说之母;纵观教育,倾听难道不也是教育与教育思想的原点吗?
谈“人类的倾听”获倾听之慧
在书中,静静聆听李郑涛教授关于倾听的见解。他谈到“人类的倾听”,特别是人与人的倾听,超越于动物之处倾听,在与伦理道德,他是维系人伦日常、人际关系的纽带;他说,倾听是用心灵主宰所有的器官,要求他以倾听的姿态,朝向周遭的世界,转向自我的世界;他说,倾听他人与倾听自我之间,既可以把他人视为自身的镜子,照出自我生命的局限与软弱,也能够由己推人,感受他人生命的苦痛与自我生命的苦痛之间的共振回响……
咀嚼着其中的精华,让我想起了老子《道德经》16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乃久,没身不殆。“致虚极,守静笃”是从观照世界转而倾听自我,从世间混沌与变化中寻找循环往复的规律,用以应付每个纠结的当下;在倾听自我中,回归生命的本源,“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在倾听自我中,悟道,遵道,做一个明白人。
在脑中闪现近段日子在我身边发生的有关“倾听”的故事。9月初,工作中颇有不顺,看着周围的同事在台上表彰、进行讲座,有一种不得志、天意弄人的感伤。恰逢父亲生病,带着他去医院看病,看着病友们身患重病却坦然自若,相形见绌自己在工作中的挫折显得是微不足道,更唤起了我的初心——热爱生命、热爱教育、热爱学习,在热爱中成长,在热爱中实现价值;近日,指导我区青年教师备省赛,准备数日,大家精疲力尽,可是效果不佳。我不淡定了,对自己的做课能力与年轻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均表示怀疑。比赛在即,郁闷之时,我拨通了一位年长的老师电话,她安慰我,要对自己和年轻老师有信心。教学中,我们常说有一种精彩叫做等待,那么,面对年轻老师的成长,有一种精彩叫做全力以赴静待花开。在倾听中,我释放了自己,调整了心态,下午试教,果然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昨晚,因为儿子数学成绩的不稳定焦虑之态溢于脸上,平日遇上孩子争辩定高声阻止,斥责其反思。然而,这次我换了一种方法,儿子与我促膝聊天了一个多小时。他聊到了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开心”;学习的目的——“兴趣”;暂时学习不够努力的根源——“没有找到目标”。在聆听中,我几次欲以成人姿态居高临下地反驳,我忍住了;我几次欲以少年的自己与他相对比,我忍住了;我几次欲打断他而滔滔不绝我的观点,我忍住了……在静静倾听中,从焦急到淡定,我有些明白了,与其以外力强迫其生长,彼此纠结挣扎,不如尊重他的天性,鼓励他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帮助其找到自己的爱好。人生中没有几次头破血流的失败何来成长!人生中找到自己的目标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才叫幸福!在倾听中,作为父母我慢慢地选择退后,在观望中助其成长!
倾听中获得的智慧,在于内省,是在敞开心灵聆听芸芸众生的觉察;是在倾听他人中修正自己,遇见更加美好的自己……
倾听之后,必有回响
《倾听着的教育》是我十月背包中一直放着的书,虽然在书中没有太多啃读的印记,可是却在心中刻下了印痕。关于这本书,我写下了许多随感。喜欢李郑涛教授的行文方式,在理性中处处感受着生命的情感与体温;他是一位教育学的教授,在讲授教育学的知识时,流淌着深深的教育情怀与生命的情感,在倾听中似乎看到了他坚定与温暖的眼神,勾起了学生对于教育实践的渴望与憧憬,譬如我……
关上书,我在思考,关于倾听,现在我如何理解?未来如何在教育与生活中实践?倾听,是在静下来聆听自己,在安定中聆听内心的智慧;倾听,是要学会放下过去,突破既定的框框,在聆听中去吸收、去感受新的能量;倾听,是唤醒真正的力量,突破生命中的各种恐惧,节节拔高地成长……
倾听后必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