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发问说,为什么60岁以上老人特别珍惜粮食?
我的回答是,60岁以上老人不只是特别珍惜粮食,而是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浪费或丢掉!
这个年龄的老人,不只是农村老人,应该包括城里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较长时间物质匮乏、生活艰苦的日子。那时他们远不只遭遇缺粮吃不饱肚子的问题,还遭遇什么都缺乏的问题。他们也不只是特别珍惜粮食,也还特别珍惜一切生活物资。如今剩菜剩饭不愿倒掉,坚持放在冰箱吃个三五天吧;旧衣物不愿扔掉,不用也要储藏在柜子里吧;就连什么瓶瓶罐罐,也要堆在角落里,舍不得丢弃吧;还因年轻人的各种铺张浪费很有怨气吧!
认真思考起来,都是穷怕了,苦怕了造成的。
新中国成立时,国家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积贫积弱。农业落后,工业落后,国民经济薄弱。我们五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清楚记得,什么都是计划供应,凭票购买,远远满足不了实际生活需要!城市居民生活在温饱线上下,农村社员那就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流行“糠菜半年粮”。当时农业生产还处于刀耕火种的时代,没有良种,没有科技助农,粮食品种单一,产量很低,农家肥十分有限,根本就没有化学肥料施用这一说,地里庄稼长势不好,粮食产量从何而来?工业基础也很薄弱,起码的生活物资都生产不出来,对火柴,肥皂,煤油,铁钉还在称“洋火”,“洋碱”,“洋油”,“洋钉”,其他工业品的生产能力可想而知。整个国民经济薄弱到难以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的地步。
那时不是当领导不好,那时的领袖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希望把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国家尽快富强起来的。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转移的!
刚经历抗日战争,接着是解放战争两场战争把国家打得千疮百孔,人民水深火热!刚刚解放,国家发展的基础薄弱,起点很低。接下是抗美援朝倾注主要国力,物资集中支前,强壮劳力集输出,国家建设精力分散;后来又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和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工作错误;苏联赫鲁晓夫的背信弃义;三年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的全社会动乱;为国家抗御强敌围堵,和平安全大计出发还研制两弹一星,为国家长远发展,还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总的政策是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搞低消费高积累。
珍惜粮食,不浪费物质财富,艰苦奋斗勤俭持家是那个年代的主要弦律,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们当年的艰苦生活换来了由两弹一星基础上赢得今天的国际地位;在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扎实的双循环产业链条。
他们为国家做出了贡献,无怨无悔。
如今他们这个年龄本来应该享受清福的时候,还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用,这是生活养成的习惯和辈辈代代过苦日子的历史惯性。
但笔者认为,社会发展了,物质财富丰害了虽然不再提倡苦行僧式的生活,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还是要提倡和发扬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