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调入县城知名学校,初来乍到,惊魂未定却危机四伏:校领导携领导班子及全校语文老师来我班听课。
也许是想给大家最完美的第一印象,也许是向来自信心爆棚的表现欲在作祟。我做足了十二分的准备,不必说背得滚瓜烂熟的古诗词,不必说遴选了数遍的背景音乐,也不必说对学生的千叮咛万嘱咐,单是那五份手写版的修改教案就足以见证吾心赤诚!
伴随着一声高八度的“上课”拉开了公开课的序幕……
一切都如预设的那般顺畅,学生更是乖得可爱,坐姿端正而矜持,眼睛瞪得滚圆但略带惊恐,读书声整齐而洪亮……似乎每一个学习行为都能为新来的老师脸上贴金,赋予无上荣光。我更是激情满满,忘情演绎。
引导学生试读了几遍陶渊明的《饮酒》,终没能读出想要的诗词韵味和情志,我按捺住朗读强项的表现欲谦虚地说:“老师也想试试,同学们静静地听,用心感受诗人想透过短短的几句诗传达怎样的情感。”我为了引导学生领悟诗歌凝练的语言和丰富的内涵,重读了“短短几句诗”,并故意拉长了语调。
课前精心选择的音乐缓缓响起,入耳入心地营造着唯美而典雅的氛围。我做了一个夸张又自觉潇洒的动作,将课本合上继而抛向讲桌,下意识盯了盯那个课本,生怕听课老师看不到似的。然后在教室的过道里洒脱地踱步、放声朗诵:“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
自认为朗读功底还不错的我还是很用心地变换着手势和表情,动情地朗读,竭力用声音传达表达陶渊明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追求的思想感情。不知道为什么,感觉一首诗我读了很长时间,不过还好,刚读完就听到学生赞美喝彩的掌声。
自由朗读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进入诗词美点赏析环节了。我正要跨步走上讲台,一个学生突然惊恐万状拉住我的衣角:“老师!老师!刚才你朗诵的时候,这两句漏掉,忘背了!”她一边用颤抖的手指着课本,一边低声怯语。
“嗡,嗡嗡!”怎么可能,这带逗号都算上才八句的小诗,还丢了两句!(捂脸)当时看着她指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脑子一片空白,但我故作镇定地拍了拍她的肩膀(其实就是拍拍我受伤的小心脏啊!)“没事,我知道了,谢谢你!”这次我没有大步流星走上讲台,而是又在学生通道踱了个来回后,面对课堂危机,大口吐气,但还是被时间推上讲台。
“美美地读了之后,你会发现它的美点还真不少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诗作,圈点勾画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记得一定要说出喜欢的理由哦!”这诗词美点赏读环节还是要抛出去的。但学生精彩的课堂表现至今难忘,用独特的视角挖掘诗词美点,用纯真的心灵感悟作者情感,或修辞、或炼字、或情感,学生思维迸发,畅意挥洒。
“老师,我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句,因为这里'见'字用得妙,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也就是说无意中偶见南山,从南山胜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与自己隐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这个学生精妙的回答突然给我了绝妙的启发,也让我找到了变危机为契机的路径。我走到她面前,先是大加赞赏,随即又面向全班:“同学们,老师读罢这首诗,也被这神来之笔陶醉,所以在前面朗诵时,我犯了个美丽的错误,故意落下这两句,意在引起大家的注意,寻找心意相通之挚友!看来你和老师是英雄所见略同啊!来握个手吧!”课堂危机伴随着学生的善意提醒和精彩赏读,幻化为喝彩的掌声和师生握手的难忘瞬间将公开课推向了高潮……
接下来的课程完全跑出了预设轨道,却出乎意料地顺畅……
下课铃声宣告紧张而惊心的课堂结束。我微笑地看着孩子们走出教室,但明显感觉到后背汗水在流淌。还没等到评课,有两位听课老师跑过来,一位伸出大拇指给我一个大大的赞:妙哉!另一位拍着我的肩膀大呼:你怎么想到把课堂设计得如此惊险刺激、跌宕起伏?我笑而不答,这哪里是预先设计?分明是弄巧成拙!
感谢公开课危机时刻,让课堂事故演绎成课堂故事,危机中顿悟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设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化。感谢那群纯真善良的孩子们,让我学会摒弃预设俗套和自我表现,追求本真语文课堂和关注学生本位。用精妙的教学设计催生课堂自然生成——成了立足课堂之根本,亦是修炼一生的教育智慧。